埋没银床草色平,响泉音自醴泉生。
但来义士投蛙弹,便出鸿文掷地声。
鞺鞳疑鸣波底石,高低如振峡中筝。
虽无长绠深千尺,一叩逌然尽俗情。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本题,需要考生在理解原诗内容及重点词句的基础上,结合题目中的注释,进行赏析。首先,要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然后从炼字的角度来分析,最后从修辞的角度来分析。

这首诗是咏物诗。全诗以“金声”开头,接着写“银床草色平”,意谓井已干涸,草也平了。但“响泉音自醴泉生”,表明井虽枯而泉犹清。“响泉”句中“响泉”指泉声,“醴泉”指甘泉,即甜水井。“但来义士投蛙弹,便出鸿文掷地声”,写泉水又变作蛙声,诗人却认为这声音像“鸿文”一样,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富有韵致。后三句写泉声与蛙鼓、筝声的对比。“鞺鞳疑鸣波底石”用拟人手法写泉声如波底石所发出的声音。“高低如振峡中筝”,写泉声如同三峡中的筝乐一样,高低起伏,十分悦耳动听。“虽无长绠深千尺,一叩逌然尽俗情”,写虽然没有长竿汲水的深井可以汲到几千尺的水,但只要一扣井口,泉水就会涌出,就能解除人们心中的烦恼。

【答案】

译文:

古井干枯了,井下草已经长得平了。然而,泉水依然清澈。它那悦耳的声音就像甘泉一样,仿佛从醴泉里传来。但是,每当有人投来石头时,泉水就会发出蛙鼓般的鸣响,犹如弹奏筝曲。虽然没有深达千尺的长竿汲水,但是只要轻轻叩击井口一下,泉水立刻涌出,就能消除人们的烦闷。

赏析:

这是一首咏泉诗,通过咏泉抒发诗人对人生的看法。首联“埋没银床草色平,响泉音自醴泉生。”意思是说井已干枯,草也平了,但是泉水却依然清澈。这两句诗既写了井的枯涸、草色的平平,又写出了泉水的澄澈。“响泉”指泉声,“醴泉”指甘泉,即甜水井。“但来义士投蛙弹,便出鸿文掷地声。”意思是说每当有人投来石头时,泉水就会发出蛙鼓般的鸣响,犹如弹奏筝曲。这两句诗将泉水比作蛙鼓、筝乐,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泉水清脆悦耳的声响。颔联“鞺鞳疑鸣波底石,高低如振峡中筝。”意思是说虽然没有长竿汲水的深井可以汲到几千尺的水,但只要一扣井口,泉水立刻涌出,就能消除人们的烦闷。颈联“虽无长绠深千尺,一叩逌然尽俗情。”意思是说虽然没有长竿汲水的深井可以汲到几千尺的水,但是只要轻轻叩击井口一下,泉水立刻涌出,就能消除人们的烦闷。尾联“鞺鞳疑鸣波底石,高低如振峡中筝。”意思是说虽然没有长竿汲水的深井可以汲到几千尺的水,但是只要一扣井口,泉水立刻涌出,就能消除人们的烦闷。

此诗采用比喻、拟人等方法表现泉水的美妙动听。全诗以“金声”开头,接着写“银床草色平”,“响泉音自醴泉生”。意谓井已干涸,草也平了。但“响泉”句中“响泉”指泉声,“醴泉”指甘泉,即甜水井。“但来义士投蛙弹,便出鸿文掷地声。”写泉水又化作蛙声,诗人却认为这声音像“鸿文”一样,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富有韵致。后三句写泉声与蛙鼓、筝声的对比。“鞺鞳疑鸣波底石”,用拟人手法写泉声如波底石所发出的声音。“高低如振峡中筝”,写泉水如同三峡中的筝乐一样,高低起伏,十分悦耳动听。“虽无长绠深千尺,一叩逌然尽俗情”,“长绠”指的是长长的绳索。这里借喻为汲取泉水的工具。诗人认为即使没有长长的绳索去吸取泉水,只要轻轻叩击井口一下,泉水立刻涌出,也能消除人们的烦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