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岑带烟光,远屿浮岚气。
野水舟自回,山居少人至。
松声度潺湲,云水生迢递。
对此欲忘言,谁能识兹意。

【解析】

此诗首联写景,以“烟光”和“岚气”描绘了山水之幽深、清旷。颔联写意,通过“舟自回”写出山居少人到的孤寂,“山居”点题,表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颈联写声,用“松声度潺湲”,写出山水之声的清越,用“云水生迢递”,写出山水之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喜爱之情。尾联抒情,以“欲忘言”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渴望,而“谁能识兹意”则表达了诗人对知己难求的无奈之感。此诗意境清幽,语言清新,是一首咏山水的佳作。

【答案】

译文:

山中幽静,烟光缭绕,远屿浮动着山雾,野水自流,山居少人到,松声潺潺,云水遥迢。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李仕琏是明代著名的画家,他的山水画造诣颇高。《题李仕琏山水图》就是他的作品之一。诗题一开就以“幽岑带烟光,远屿浮岚气”勾勒出一幅幽深秀丽的山水图画。诗人在画面上首先看到的是“山中幽静,烟光缭绕”。这里的“烟光”指山中的云雾,“缭绕”形容云雾缭绕,弥漫环绕。诗人从远处眺望,只见那山峰巍然耸立,山势苍劲有力,云雾缭绕其间,显得十分神秘。再看近处,只见那些小岛点缀其中,仿佛一个个绿色的翡翠镶嵌在碧波荡漾的湖面上,十分美丽可爱。“远屿浮岚气”句中的“屿”指岛屿或岩岸。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地可以看到一些岛屿漂浮在湖面上,仿佛被一层薄薄的雾气笼罩着,显得朦胧而又神秘。“野水舟自回”,写的是诗人站在山中看到的情景:江水缓缓流淌,小船悠然自得地在江面上飘荡着。这一句既写了江水的流动,又写出了江上的船只,更写出了作者的心境。诗人站在山中看到江水缓缓流淌,小船悠悠自在地漂流,心情也不由得轻松起来。“山居少人至”,写的是诗人在山中看到的情景:山下人家稀少,很少有人来往,只有一些小鸟在林间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这一句既写出了山中的寂静,又写出了诗人的孤独感。“松声度潺湲”,写的是诗人看到山林中松林里传来的松涛声,它像泉水一样淙淙流淌,十分悦耳动听。“云水生迢递”,写的是诗人看到天空中飘来的云彩和流动的水波,它们似乎连接在一起,让人感觉到它们的遥远和深邃。

这首诗的后半部分主要是诗人抒发自己的感情。“对此欲忘言”,意思是面对如此美丽的山色景色,诗人想把它忘掉却做不到。这里,诗人用了“欲忘言”这个典故,表示自己虽然很想把眼前的景象忘掉,但实在做不到。“谁能识兹意”,意思是:谁能理解我现在的心情呢?“识”字在这里是理解的意思,也就是领会、感受的意思。“兹意”指的是前面提到的“忘言”,即无法表达的情感。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这种情感的无奈,因为自己无法把眼前的美景说出来让别人了解,也无法把内心的感受传达给别人。

这首诗的景物描写很细腻,特别是用词造句很有讲究。如“烟光”和“岚气”,“远屿”和“浮岚气”,“舟自回”、“少人至”、“松声”和“云水”,“潺湲”和“迢递”。“烟光”和“岚气”这两个词语都带有颜色,分别写出了山中山中烟雾缭绕和山外云雾弥漫的样子。“远屿”和“浮岚气”这两个词语都是动词短语,分别写出了岛屿和雾气的位置关系。“舟自回”和“少人至”两个词语都是形容词短语,分别写出了江水流动的缓慢和山中人家的稀少。“松声”和“云水”这两个词语都是名词短语,分别写出了声音和水流的特点。“潺湲”和“迢递”这两个词语都是形容词短语,分别写出了泉水的声音和水流的方向。这些词语的巧妙运用使诗歌的意象更加丰富,给读者带来了更好的审美享受。

这首诗的语言清新自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修饰,却能够生动准确地刻画出景物的特点。如“烟光”和“岚气”,“远屿”和“浮岚气”,“舟自回”和“少人至”,“松声”和“云水”,这些词语都十分简洁明了,但却能够准确地传达出景物的特点。这种朴素的语言风格使得诗歌更加接近自然,更加真实地反映了景物的真实面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