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容植节柏千寻,幸有阶前玉树森。
政以未亡酬地下,相逢不负百年心。

从容植节柏千寻,幸有阶前玉树森。政以未亡酬地下,相逢不负百年心。

诗意解析与鉴赏

译文:

林熙春在《题谢节母册四首》中的第二幅诗描绘了母亲节的庄严场景。诗人表达了对母亲的敬仰和怀念之情,通过生动的画面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母亲节时的场景和氛围。

注释与赏析:

  1. 从容植节柏千寻:“从容”意味着不慌不忙、镇定自若,“植节柏”指的是栽种节操如柏木的高大树木,象征着母亲的崇高品德和坚强意志。
  2. 幸有阶前玉树森:这里的“玉树”比喻母亲,意味着母亲如同珍贵的树木一般,为家庭带来生机和繁荣。“阶前”则暗示着这是一个庄重而神圣的地方,是母亲节所特有的场所。
  3. 政以未亡酬地下:此处的“政”通“正”,表示应当、应当如此。这句话表明作者认为,作为子女,应当以实际行动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即使母亲已经去世也要继续这样做。
  4. 相逢不负百年心:这里的“相逢”指代的是母亲节时与已故的母亲重逢,“百年心”则代表着母亲一生的心志和期盼,作者承诺自己不会辜负这份深厚的情感和期望。

创作背景与影响

林熙春生活在明朝万历年间,这个时期正值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他的作品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文情怀。林熙春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方面,其作品多采用传统的抒情手法,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他的诗歌不仅在形式上追求工整,更在内容上追求真挚的情感表达。林熙春的诗歌在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视为明诗的典型代表之一。

历史人物简介

林熙春(1583年—?),字子中,号霁山,明代著名诗人。他出生于官宦之家,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学识渊博。林熙春的诗歌以其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而著称。他的作品多关注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林熙春的诗歌不仅在明代享有盛誉,而且在后世也受到了广泛的赞誉。他被誉为明诗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传颂至今。

林熙春的《题谢节母册四首 其二》不仅是一首赞美母亲的诗歌,更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的文学作品。它通过生动的形象和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示了母亲的伟大和子女的责任。这首诗不仅是对母亲的深情怀念,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弘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