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宦当年此地游,登龙喜逐识荆州。
江湖一别八千里,京国重逢三十秋。
紫禁承恩偏浩荡,寒窗刻志尚淹留。
相知亦有常何在,但愧无才似马周。
呈姜天官廷宪
从宦当年此地游,登龙喜逐识荆州。
江湖一别八千里,京国重逢三十秋。
紫禁承恩偏浩荡,寒窗刻志尚淹留。
相知亦有常何在,但愧无才似马周。
【注释】:
- 从宦:指出仕为官或从事公务活动。
- 登龙:比喻中举或升迁为官,常用来比喻人得志或飞黄腾达。
- 识荆州:指结识了荆州(即今湖北省的江陵一带)的人,泛指结识了朋友。
- 江湖:指长江、黄河等广大水域和周边地区。
- 京国:指京城或国家首都,这里指长安。
- 紫禁:皇宫,古代皇帝居住的地方。
- 寒窗:指简陋的书房或学习场所,常用来形容读书人刻苦勤奋地学习。
- 相知:指彼此了解、互相认识的朋友。
- 常何在:指常常存在的事物或状态。
- 马周:唐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曾任监察御史,后任尚书左丞。
【赏析】:
这是一首赠别诗。诗人通过描写自己与姜天官廷宪的相识相知,以及分别后的思念之情,展现了友情的深厚和人生的感慨。首句“从宦当年此地游”,诗人回忆自己年轻时曾在此地游历,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接着,“登龙喜逐识荆州”,诗人描述了自己因科举考试而获得官职,结识了荆州的友人,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期许。然而,“江湖一别八千里”,诗人却因为官场的纷争而不得不离开家乡,开始了漫长的宦海生涯。
接下来的句子,诗人表达了在京国重逢的喜悦和时光流转的感叹。“紫禁承恩偏浩荡”,诗人感叹皇宫的恩宠之大,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朝廷的忠诚和感激。“寒窗刻志尚淹留”,诗人则表达了自己虽然身处寒窗,但却始终坚持自己的志向和追求。
最后两句“相知亦有常何在,但愧无才似马周”,诗人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自己能力的自省。他认为友情是永恒的,但他却觉得自己没有才能像马周一样能够胜任高位,因此感到惭愧。这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情感,既展示了诗人的个人经历和感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矛盾,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