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雪过青涧,初霞隐丹冈。
登台望韶石,乃在江之阳。
薄言荐蘋藻,再拜瞻宫墙。
当宁俨遗像,巍巍垂衮裳。
二女肃观内,四臣森侍傍。
缅邈怀明德,伊昔勤省方。
薰弦播淳音,遐服被馀光。
仪凤已高逝,神虬尚深藏。
濯缨虞泉清,振衣越山苍。
千载过化地,咏归矢无忘。

【注释】

  1. 韶州谒虞帝庙:在韶州拜访虞帝的庙。韶州,今属广东省。虞帝,舜帝,古代传说中的上古帝王。
  2. 青涧:青色的大水涧流。快雪过青涧:大雪过后,积雪融化,汇入大水涧中。
  3. 初霞隐丹冈:清晨的云霞隐藏在丹岩山岗上。初霞,初生的云霞;丹冈,红色的山冈。
  4. 登台望韶石:登上高台远眺韶山。韶石,韶山的岩石;台,高台。
  5. 乃在江之阳:就在江边的地方。乃在江之阳,意思是韶山就位于江河的南面。江,指韶江。
  6. 薄言荐蘋藻:我恭敬地奉献一些蘋和藻。薄言,谦辞;荐,奉献;蘋藻,即蘋菜和草藻等祭品。
  7. 再拜瞻宫墙:再次向宫中的门墙行拜礼。再拜,两次拜;宫墙,宫殿的墙壁。
  8. 当宁俨遗像:当朝皇帝(唐玄宗)庄重肃穆地展示遗像。当宁,指唐玄宗;俨,庄严肃穆的样子;遗像,即已故皇帝的画像。
  9. 巍巍垂衮裳:高大威武地披挂着龙袍。衮服,古代官员所穿的礼服;裳,衣下摆。
  10. 二女肃观内:两个女儿恭敬地观看宫内。二女,指唐玄宗的两个女儿。肃观,恭敬地观察;内,皇宫之内。
  11. 四臣森侍傍:四位大臣严肃地站在旁边。四臣,指四位大臣;森,严整的样子;侍,站在一旁。
  12. 缅邈怀明德:怀念并敬仰高尚的德行。缅邈,遥远的样子;邈,深远;德,德行。
  13. 伊昔勤省方:从前勤奋学习、考察四方的道理。伊昔,从前;勤,勤奋地学习、考察;省方,考察四方。
  14. 薰弦播淳音:音乐传播纯正的声音。薰弦,乐器发出的声音;淳音,纯正的音乐声。
  15. 遐服被余光:远方的人们受到我的恩泽而受益。遐服,远方的人;被,受到……的恩泽;余光,恩泽的影响。
  16. 仪凤已高逝:仪凤已经去世,指唐玄宗。仪凤,指代唐玄宗;高逝,去世。
  17. 神虬尚深藏:神话中的神龙仍然深藏不露。神虬,神话中的龙;尚,还;深藏,深藏着不露出来。
  18. 濯缨虞泉清:在虞舜的泉水中洗掉帽子上的灰尘。濯缨,洗帽子;虞泉,传说中虞舜治理洪水时所挖的水井;清,清澈。
  19. 振衣越山苍:抖擞衣服越过高山。振衣,抖擞衣服;越山苍,越过高山。
  20. 千载过化地:千年后人们依然在这里传颂教化。千载,千年之后;过化,教化流传;地,地方。
  21. 咏归矢无忘:吟诵回家的诗歌永远不忘。咏归,吟诵归家的诗篇;矢,发誓;无忘,不忘记。
    【赏析】
    此诗是作者游览韶州虞帝庙后所作,抒发了对先贤的追思以及自己的情怀。全诗以“谒虞帝庙”为线索贯串全篇,首句起兴点题;中间部分写自己到虞帝庙瞻仰,表达敬仰之情;最后两句写诗人回到故乡的心情和愿望。诗中运用比喻,如将皇帝比作仪凤,将山比作越山苍翠;用典,如“薰弦播淳音”、“仪凤已高逝”等。
    这首诗是作者游历韶州虞帝庙后所作。开头两句描写景色:雪过之后,涧水潺潺,晨霞隐映于丹山之上。“快雪”与“青涧”“初霞”相对应,写出了景物的特点。接着,诗人登上高台眺望韶山:“乃在江之阳”,说明韶山就在江河之南。这里,诗人把“江”和“溪”混用,但并无不妥。
    三、四句写诗人来到庙中的情景:他恭恭敬敬地献上蘋藻之类的祭品,并向宫中门墙行拜礼。“再拜”一词,表现了诗人虔诚的态度;“宫墙”一词,又表明他此行的目的。这两句与前两句相呼应,进一步渲染了韶山的神圣气氛。五、六句写诗人对皇帝(唐玄宗)的崇敬之情:“当宁俨遗像”,指唐玄宗的遗像庄严而威严;“巍巍垂衮裳”,指唐玄宗身着龙袍显得威风凛凛。诗人通过这两个形象的描写,歌颂了唐玄宗的圣明和伟大。
    七、八句进一步描写唐玄宗的形象:唐玄宗身穿华丽的龙袍,头戴皇冠——这是封建时代皇帝的服饰,它象征着皇权、尊严和至高无上的权力。诗人通过这两个形象的刻画,歌颂了唐玄宗的圣明和伟大。九、十句写两位公主在宫中瞻仰先父遗像的情形:“二女肃观内”,“四臣森侍旁”,这两个形象都表现出对先父的尊敬和怀念。
    十一、十二句描绘了韶山的自然景观:这里的山峰苍翠欲滴,远处传来阵阵乐声:“薰弦播淳音”,远处传来悠扬的琴瑟之声。诗人听到这声音不禁感慨万分,因为那是先父生前爱听的音乐啊!“遐服被余光”一句,既形容韶山的美不胜收,又表达了自己对先父的追念之情。
    十五、十六句写自己对先父的感情:当年先父在世时,曾谆谆教导自己勤学苦练、考察四方的道理;现在自己已长大成人,却无法报答先父的恩情。因此诗人深感悲痛。“仪凤已高逝”一句,不仅指唐玄宗已去世多年,而且也暗含诗人自己也已离乡别井多年的意思。
    十八句写诗人回到故乡的心情和愿望:他希望能在家乡吟诵先父生前留下的诗句,永远不忘先父的恩情。这两句诗既是诗人的愿望,也是他对故乡的感情寄托。
    此诗以“谒虞帝庙”为线索贯穿全篇。诗中运用比喻手法,如将皇帝比作仪凤,将山比作越山苍翠;用典较多,如“薰弦播淳音”、“仪凤已高逝”等,这些都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此诗语言质朴自然,风格沉郁悲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