靡靡岁年迈,肃肃鸿雁飞。
霜露凄以下,游子怅怀归。
江水东南流,浮云西北驰。
念子方在疚,星辰中路违。
屏营把征袂,涕泗纷交颐。
子行勿夷犹,努力及壮时。
表表树先德,荣名以为期。
【注释】
靡靡岁年迈,肃肃鸿雁飞。
岁数增长,岁月蹉跎;
肃肃:鸟叫声,指雁鸣声。
鸿雁南飞。
霜露凄以下,游子怅怀归。
秋天霜露寒冷,使人感到悲伤和凄凉;
游子:离家在外的人;
怅怀:惆怅、怀念。
江水东南流,浮云西北驰。
江河向东南方流去,浮云从西北方飞过;
浮云:飘荡的云;
驰:疾行。
念子方在疚,星辰中路违。
思念你正患疾病,不能与你同宿;
星辰:星星。
中:通“衷”,内心;
违:背离;
屏营,忧虑不安的样子;
把征袂:展开衣襟,表示要起程了;
涕泗纷交颐:眼泪鼻涕一齐流下,形容悲伤到极点,泪流满面。
子行勿夷犹,努力及壮时。
儿子不要迟疑不决,趁年轻的时候赶快努力吧;
夷犹:迟疑。
表表树先德,荣名以为期。
要树立崇高的道德风范,取得光荣而显扬的名声。
【译文】
岁数增长,岁月蹉跎;
肃肃:鸟叫声,指雁鸣声。
鸿雁南飞。
秋天霜露寒冷,使人感到悲伤和凄凉;
游子:指自己,离家在外的人;
怅怀:惆怅、怀念。
江河向东南方流去,浮云从西北方飞过;
念子方在疚,星辰中路违。
思念你正患疾病,不能与你同宿;
子行勿夷犹,努力及壮时。
儿子不要迟疑不决,趁年轻的时候赶快努力吧;
表表:光明照耀的样子;
树:树立,树立榜样;
先德:道德典范;
荣名:名誉显赫。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赠别诗,作于公元74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年)。当时张九龄为相,诗人与张九龄有深厚的友谊。这首诗是送张九龄之子张坦回闽(今福建)省亲之作。
开头两句写时光流逝,人已老迈,大雁南飞。这是说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中又老了一岁。“鸿雁南飞”一句,既写景又点明季节——秋季。“岁年”二字承上启下,表明时序已到了深秋时节,而自己却年事已高。“肃肃”一词,则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气氛。“鸿雁南飞”,既是实景,又是比喻,暗示诗人此时心情的孤寂和苦闷。诗人用“岁年”二字领起下文,说明自己年事渐高,而友人却还年轻,因而不禁生发出许多感慨。
第三句“霜露凄以下”,写秋风凄切,天气寒冷,令人愁肠百结。这一句紧承上句而来,由写景转入抒情。诗人以“霜露凄”三字勾勒出一幅寒气袭人的秋景图,使读者仿佛看到霜白露凝、萧瑟凋零的景象,从而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哀伤。“以下”二字表明这种感受是由上句中的环境描写触发出来的。
第四句“游子怅怀归”,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怀念之情。“游子”,是指远离故土外出谋生的人。“怅怀归”三字,既点明了友人的身份和处境,又表达了诗人对其深深的关切和思念。诗人用“怅怀”二字来概括自己的感情,既简洁明了,又富有表现力。它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之情,也体现了诗人对自己身世的感慨。
五、六句“江水东南流,浮云西北驰”,以江水东流、浮云西驰来比喻时间的无情流逝。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和谐优美。同时,这也象征着人生的无常和易逝。诗人用“东南”与“西北”两个方位词来描绘江水的流向和浮云的运行方向,既符合实际地理方位,又富有诗意,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七至八句“念子方在疚,星辰中路违。”写自己思念远行之人的心情。这里的“子”即指张坦。张坦因病在家休养,不能与自己同舟共济,而自己却要去远方任职,因此心中不免有些惆怅不安。“方”,才;“在疚”:生病的意思。诗人通过“念子方在疚”这一形象化的表达方式,生动地描绘出自己对张坦患病的深深关切和牵挂之情。“路”字在这里既指旅途,又暗指人生道路。诗人用“中违”二字来表示自己对张坦的思念之情难以割舍,同时也暗示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充满了坎坷和曲折。
九至十句“屏营把征袂,涕泗纷交颐”,进一步描绘了自己对友人的深情厚谊。这里的“征袂”指的是出征时系在衣上的布条,常用来象征远行或离别。“涕泗纷交颐”,则是形容自己因思念友人而泪流满面、涕泗横流的情景。这一联诗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泪水与雨水相比拟,形象化地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悲痛和无奈之情。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对友情的重视程度以及对于离别的痛苦体验。
十一至十二句“子行勿夷犹,努力及壮时。”是劝诫友人的话。意思是说希望你不要犹豫不决,趁着年轻时应该奋发努力。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心和鼓励之情,同时又体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坚定的信念。
全诗四韵一气呵成,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的风貌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