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方亭榭几清秋,野老高踪一杖留。
别院钟声苍霭断,前溪蓬影碧烟流。
闲来谈隐多携伴,老去逢僧易散愁。
却忆芦峰明月夜,吹箫曾倚万山楼。
【注释】
- “光孝寺”:在今广东广州。宋初建,是岭南著名的佛刹之一。
- 亭榭:指楼台亭阁之类的建筑物。
- “野老”:指山野中的老者,这里泛指隐居山林的隐逸之士。
- “高踪一杖留”:用“一杖留”,形容隐士不随世俗,独行于山林中,留下清高脱俗的形象。
- “别院钟声苍霭断”:描写了寺庙周围自然环境的幽静之美,钟声悠远,与苍翠的烟雾相融,形成一幅宁静的画面。
- “前溪蓬影碧烟流”:描绘了溪流边的景象,水面上的芦苇倒映在碧绿的水面上,与飘动的烟雾相融,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
- “闲来谈隐多携伴”:描绘了隐士们闲暇时聚在一起谈论隐逸之志,有时还会带上同伴一同前往。
- “老去逢僧易散愁”:描绘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往往会感到忧愁和困惑,而遇到僧人时,他们会感到内心的平静和释然。
- “却忆芦峰明月夜,吹箫曾倚万山楼”:回忆了曾经在芦峰上欣赏月色,吹奏箫声的情景,那优美的音乐仿佛还回荡在万山之间。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光孝寺周围的自然景色和隐逸之士的生活状态。首联通过描绘上方亭榭几清秋,野老高踪一杖留的景象,勾勒出了寺庙所在环境的清幽雅致。颔联则进一步描述了寺庙附近的自然环境,如别院钟声苍霭断,前溪蓬影碧烟流等,展现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颈联进一步刻画了隐士们的生活状态,闲来谈隐多携伴,老去逢僧易散愁等诗句都表达了他们追求隐逸生活、超然物外的心境。尾联则以回忆往事的方式,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全诗通过对光孝寺周边环境的描绘以及隐逸之士的生活状态的描述,展现了一个宁静而美好的世界,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