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成南郭倚脩林,帘卷高窗见远岑。
扫石秋篱看菊遍,杖藜春径入花深。
天晴猿鹿山中下,日落渔樵江上吟。
野兴百年无不可,桃源路杳莫相寻。
南可堂
堂成南郭倚脩林,帘卷高窗见远岑。
扫石秋篱看菊遍,杖藜春径入花深。
天晴猿鹿山中下,日落渔樵江上吟。
野兴百年无不可,桃源路杳莫相寻。
注释:
- 南可堂:指位于南面的小亭子或楼阁。
- 堂成:指小亭子或楼阁建造完成。南郭倚修林:南边的树林依傍着小亭子或楼阁。3. 高窗:高高的窗户。见远岑:看到远处的山峰。4. 扫石秋篱:秋天扫去石头,用篱笆围起的篱笆(篱)旁。看菊遍:看遍各种菊花。5. 杖藜:手持拐杖。春径:春天的小路。入花深:深入到花里去。6. 天晴猿鹿:天空晴朗时猿鹿出没于山林间。7. 日落渔樵:太阳落山时渔船和樵夫回家。8. 野兴:野外兴致。百年无不可:一生之中没有不可做的事情。9. 桃源路:传说中的桃花源路。杳:深远而难以追寻。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以“南可堂”为题,通过描绘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
首句“堂成南郭倚脩林”,描绘了一座坐落在南面的树林中的小屋或亭子。诗人以“倚脩林”形容这座小屋或亭子的地理位置,既靠近树林,又与山林融为一体。这句诗通过对小屋位置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亲近感和归属感。
第二句“帘卷高窗见远岑”,则转入室内景象。诗人通过“卷帘”、“高窗”、“见远岑”等细节的描绘,展现了室内外景色的交融之美。这里的“远岑”指的是远处的山脉,通过“见远岑”这一动作,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站在窗前,眺望着远方的山川,内心充满了宁静与遐想。
第三、四两句“扫石秋篱看菊遍,杖藜春径入花深”,则是在室外进行的活动。诗人先是扫去石头上的落叶,然后用篱笆围起的秋篱旁欣赏各种菊花,最后沿着春日的小路深入到花丛中。这些活动都是诗人在欣赏自然美景时的亲身体验,通过细致的描绘,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对于自然美的珍视和热爱。
第五、六两句“天晴猿鹿山中下,日落渔樵江上吟”,则是描述诗人在户外的所见所闻。在晴朗的天空下,猿猴和鹿儿在山林中嬉戏;在夕阳西下的时候,渔民和樵夫们归家吟唱。这些活动都展示了诗人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于生活的态度。
第七、八句“野兴百年无不可,桃源路杳莫相寻”,则是对整首诗的总结和升华。诗人通过“野兴”一词,表达了自己一生之中没有不可做的事情,只要心怀野趣和对自然的热爱,就能在自然中找到乐趣和满足。同时,“桃源路杳莫相寻”一句,则暗指诗人心中的桃花源理想国度,虽然遥远却无法追寻,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于生活的感悟。通过对自然景象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思考,传达了诗人对于和谐共生、回归自然的生活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