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入夜尚凄风,孤月纤纤生远空。
万里独愁南望客,一声何似北来鸿。
往秋共逐嗟行路,此际相逢愧转蓬。
多思欲归弦调里,哀音己过塞云中。

【注释】

1.闻雁:即《闻雁》,唐代诗人李益所作。诗写诗人在北国边关,听到大雁南归的消息所引起的乡思之情。

2.凄风:寒冷的风。

3.纤纤:纤细。

4.万里:指遥远的路程。

5.何似:如何比得上,相当于“何如”。

6.嗟:叹息声,这里指感慨。行路:在外奔波的人。

7.愧:惭愧,以自谦之词。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这里借以自喻,表示自己像随风漂泊的蓬草。

8.多思欲归弦调里:想回到故乡去,但不知怎样弹奏才能表达自己的情感。

9.哀音己过塞云中:哀伤的乐曲已经传到边关去了。

【赏析】
此篇是作者于早春夜晚,在北国看到大雁南飞时触景生情之作。全诗语言朴实、平易却富有感情,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叹。

首句“早春入夜尚凄风”,“早春”表明时节,“尚凄风”则描绘了一幅风急霜降的景象,为下文的描写做铺垫。
第二句“孤月纤纤生远空”,月光下,一只只雁影映衬在辽阔的天空中,形象生动。这里的“孤月”与“纤纤”相得益彰,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静美之感。
第三句“万里独愁南望客”,描述了诗人站在高高的城墙上,望着南方,内心的孤独和忧虑。这一句既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也体现了他对未来充满不确定的焦虑。
第四句“一声何似北来鸿”,诗人用对比的手法,将大雁的飞翔与鸿雁的归来进行了对比,表达了对大雁南飞的无奈和对北归鸿鸣的理解。
最后两句“往秋共逐嗟行路,此际相逢愧转蓬”,通过回忆往昔的经历,诗人表达了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展望。同时,诗人也对自己像随风漂泊的蓬草一样感到愧疚。

这首诗通过对大雁的描绘,抒发了诗人的乡思之情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其语言朴实而富有情感,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