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峨两山相对开,小峨迤逦中峨来。
三峨之秀甲天下,何须涉海寻蓬莱。
昔我登临彩云表,独骑白鹤招青鸟。
石龛石洞何参差,时遇仙人拾瑶草。
丹崖瀑布连天河,大鹏图南不可过。
昼昏雷雨起林麓,夜深星斗栖岩阿。
四时青黛如绣绘,岷嶓蔡蒙实相对。
昔生三苏草木枯,但愿再出三苏辈。

【注释】

眉山:指四川眉山市,这里借以形容眉州。

天下秀:天下之美。

大峨:指眉山的大佛岩。两山相对开,小峨迤逦中峨来:峨眉山上有两座山峰,它们相对而立,中间是一条长长的道路,从东到西延伸。三峨之秀甲天下,何须涉海寻蓬莱:三峨山的美景冠绝天下,哪里需要去海洋深处寻找蓬莱仙山呢?

彩云表:即彩云峰,位于峨眉山的山顶。白鹤:指传说中的白鹤仙子。青鸟:指传说中的青鸟仙子。石龛石洞:指的是佛教石窟。参差:参差不齐。时遇仙人拾瑶草:有时遇到仙人在采集灵芝等仙草。丹崖瀑布连天河:指峨眉山的丹霞峰和雷洞坪之间的水帘洞瀑布如银河般垂挂。大鹏图南不可过:大鹏鸟向南飞翔,无法渡过天河。昼昏雷雨起林麓,夜深星斗栖岩阿:白天黄昏时分,雷雨降临,林麓之间;夜间则星光熠熠,星辰高悬,栖息在岩石之上。

四时青黛:春、夏、秋、冬四季的颜色。如绣绘:像锦绣一样美丽。岷、嶓、蔡、蒙:分别指的是岷江、涪江、白龙江和沫江的源头地区。实相对:实际上相互依存。昔生三苏草木枯:从前苏轼、苏辙和苏洵三人已经离开人世,草木皆已枯萎。但愿再出三苏辈:希望再出现像苏轼这样的人才。

【赏析】

这是一首题咏峨眉山的诗歌。诗人对峨眉山进行了高度的艺术概括,用“天下秀”三个大字,将全诗的主题定格为赞美峨眉山的美丽。

“大蛾两山相对开,小蛾迤逦中蛾来。”首二句描绘峨眉山的壮丽景色。峨眉山因山势巍峨,形似蛾眉而得名。“大蛾”、“小蛾”、“中蛾”,指的就是大佛岩和二佛岩、三佛岩。峨眉山的主峰——金顶,就坐落在这三座大佛之间,所以称这三座山为“大佛、小佛、中佛”。峨眉山的山形,由东北向西南蜿蜒伸展,因此又有“峨眉山似蛇形”的说法。

“三峨之秀冠天下,何须涉海寻蓬莱。”峨眉山的美名远扬,其秀丽的山水胜过东海蓬莱仙境,用不着到那里去寻找。这两句既赞叹峨眉山的奇丽多姿,又表明了作者游览峨眉山的目的。

“昔我登临彩云表,独骑白鹤招青鸟。”“彩云”即彩云峰,在峨眉山西面,海拔3074米,是峨眉山的最高峰之一。“独骑白鹤招青鸟”一句,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与美人兮宴息,浴兰汤兮沐芳泽”“乘赤虬兮乘云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的句子。屈原在《九章·离骚》里曾说过:“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这里把白鹤比作屈原,把自己比作庄子,说自己骑着白鹤,驾着赤龙,遨游云间仙境,与神话中的重华(舜)同游于瑶池玉苑。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当年自己登上彩云峰的时候,曾独自一人骑着白鹤,招呼着青鸟们随行相伴。这里的“青鸟”,指的是传说中的西王母所驯养的青鸟,也就是传说中的青鸟传书的故事发生的地方。传说汉武帝曾派遣使者带着黄金和美玉去求得长生不死药,可是使者还没有出发就死了。后来西王母派青鸟给使者送信,说:“你的要求我已知道了,你回去吧。”使者回来后告诉汉武帝,汉武帝才知道他根本没有得到不死药。这里诗人运用了这个典故,表示自己曾经得到过皇帝的信任和重用。

“石龛石洞何参差,时遇仙人拾瑶草。”石龛石洞是指峨眉山上的一些天然洞穴或石壁凹下之处。仙人拾瑶草:《山海经·海内北经》说:“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气。”又说:“帝俊生若木,十日居其中,羲和执镜而望日。望帝俊于瑶光宫,封若木于洞庭。”意思是太阳落在西山,人们就睡觉了;太阳升起的时候,人们就开始起床活动了。这里诗人化用了这个典故,说自己时常遇到仙人在石壁上采撷瑶草。这里的“瑶草”,指的是一种名叫“琼英”的仙草。

“丹崖瀑布连天河,大鹏图南不可过。”丹崖瀑布是指峨眉山的一处著名景观——飞瀑流泉。据《蜀中名胜记》记载:“有飞声于九天者……曰飞流,曰泻云,曰洒雪。”这两句是写飞流直下的瀑布,好像天河一般。这里的“大鹏”比喻那些才华横溢的人。《庄子·逍遥游》里曾说过:“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两句的意思是说:飞流直下的瀑布好像天河一般,要想飞向南方的大海是不可能办到的。

“昼昏雷雨起林麓,夜深星斗栖岩阿。”这两句也是写飞流直下的瀑布。白天黄昏时分,雷雨降临,林麓之间;夜深时星星点点的北斗星座高高地挂在岩石的顶端。这里的“岩阿”,就是岩石的凹陷处。

“四时青黛如绣绘,岷羌蔡蒙实相对。”四时的景色就像美丽的绣画一样,岷江、羌江、白龙江、沫江都发源于岷山,所以这里说是岷羌蔡蒙实相对。这里的“岷羌蔡蒙”指的是岷山山脉中的岷江(岷)、青衣江(羌)、白龙江(蔡)和沫江(蒙)。这里的“相对”,指的是岷江、青衣江、白龙江和沫江都在岷山山脉之中。这里的“青黛”,指的是岷江、青衣江、白龙江和沫江的两岸景色。这里的“如绣绘”,指的是岷江、青衣江、白龙江和沫江两岸的景色就像一幅精美的绣画一样。这里的“绣绘”,指的是岷江、青衣江、白龙江和沫江两岸的景色。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七律组诗《琴操堂集》中的第十八首。此诗约作于元丰五年(1082),时苏轼谪居黄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