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昼所思,夕暮形梦寐。
感通在积诚,默默恒相契。
怜君七尺躯,失怙自童稚。
庭训不及闻,甘旨何由致。
昨来荐蘋藻,焄蒿格诚意。
音容接仿佛,彩服疑趋侍。
鸡鸣恍惚间,枕簟空流涕。
羹墙与手泽,触目多悲思。
梦时此心存,梦觉心岂异。
永怀罔极恩,欲报知无计。
勖哉期立身,显扬绍先志。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及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然后准确把握诗歌内容。

【译文】

日夜所想的只有亲人,夜晚梦见了亲人。

感激之心在心中积累着,默默相知不分离。

可怜你身躯才七尺,失去父母就像孩童。

庭院中教诲听不到,美味佳肴从何处来。

前天送来了蘋藻,烧蒿草寄托你的诚意。

声音容貌似乎还在眼前,彩衣华服仿佛是你。

鸡鸣时分恍惚之间,枕席空荡泪痕斑斑。

羹墙与手迹依稀可见,触目生悲心更苦。

梦时想起这些思念,醒后岂是梦中人。

永远怀念无尽的恩情,想要报答却无法可施。

勉励啊立志成才立业,继承先祖大志光宗耀国。

【赏析】

此诗首联点出“梦”字;次联写“梦寐”之思;颔联写“梦寐”之因,即积诚感通的结果;颈联写“梦寐”之人,即自己;五联写“梦寐”之人之“梦”,六句写其“梦”。

第一联“人心昼所思,夕暮形梦寐”两句,诗人把“梦寐”之由归结为“人心”,表明“梦寐”之因在于“思”,即日夜思念亲人。

第二联“感通在积诚,默默恒相契”两句,说明“梦寐”之因在于积诚感通,而这种积诚感通正是诗人日夜思念亲人的结果。诗人以积诚感通为“梦寐”之由,又用“默默恒相契”说明“梦寐”与积诚感通之关系。

第三联“怜君七尺躯,失怙自童稚”两句,写“梦寐”之人。诗人把“梦寐”之人比作自己。“七尺躯”指自己的身躯,“失怙”指失去了父母的养育之恩,“童稚”指年幼无知。诗人把自己比作无依无靠的孤儿,这既是说自己的处境,也是说自己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第四联“庭训不及闻,甘旨何由致”两句,写“梦寐”之人之“梦”。诗人说,因为得不到父母的教诲,所以只能梦见他们。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父母的怀念和对教诲的渴望。

第五联“昨来荐蘋藻,焄蒿格诚意”两句,写“梦寐”之人梦中所见。诗人说,昨天送来了蘋藻等祭品,烧蒿草寄托我的诚意。这表明诗人梦中所见之人对自己的怀念之情。

第六联“音容接仿佛,彩服疑趋侍”两句,写“梦寐”之人梦中所见。诗人说,他仿佛听到了声音,见到了容貌,穿着彩衣华服像是要向他走来侍奉一样。这表明诗人梦中所见之人对自己的怀念之情。

第七联“鸡鸣恍惚间,枕簟空流涕”两句,写“梦寐”之人梦中所见。诗人说,在鸡鸣之时,恍惚之间醒来,枕席空荡,流泪满襟。这表明诗人梦中所见之人对自己怀有深情。

第八联“羹墙与手泽,触目多悲思”两句,写“梦寐”之人梦中所见。诗人说,看到墙上的痕迹和手中的印迹,触目生悲,心更苦。这表明诗人梦中所见之人对自己的怀念之情更加深重。

第九联“梦时此心存,梦觉心岂异”两句,写“梦寐”之人梦中所见。诗人说,梦中想到这些,醒后岂是梦中人?这表明诗人梦中所见之人对自己的怀念之情更加深重,以至于醒后仍然不能忘记梦中之事。

第十联“永怀罔极恩,欲报知无计”两句,写诗人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和无能为力之感。诗人说,我深深怀念他们的恩情是无法报答的,想要报答却没有任何办法。这表明诗人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和无能为力之感。

第十一联“勖哉期立身,显扬绍先志”两句,写诗人立志成才立业的愿望和继承先祖大志光宗耀国的志向。诗人勉励自己要立志成才立业,继承先祖的大志,使国家繁荣昌盛。这表明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