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郭才数里,涛声尚拍天。
黄柑洞庭树,白鹭太湖田。
云暗客帆集,风腥鱼网悬。
何当嗟物役,鹢首正茫然。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诗人的情感志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诗题要求是“格式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赏析时要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去郭才数里,涛声尚拍天。黄柑洞庭树,白鹭太湖田。”这两句的意思是:离开城外只有几里的路,波涛的声音还拍击着高天。黄色的橘子长在洞庭湖边的树上,白色的鹭鸶在太湖的田野上飞来飞去。“黄柑”与“洞庭”,“白鹭”与“太湖”分别点出所写景物的特点,“尚拍天”与“田”“云暗”、“风腥”“何当嗟物役,鹢首正茫然。”这两句的意思是:天色昏暗,客船聚集在一起,鱼网被风吹得飘荡在空中。何须感叹自己受物役驱使,那鹢首正茫然不知所措。

【答案】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诗的前四句写舟遇阻于江上的情景:“去郭才数里,涛声尚拍天。”“去郭”指离开城郭,即外城;“才”为“只”的意思。“去郭才数里,涛声仍拍天。”意思是离城郭还有几里地,而浪涛声却像要拍击到天上去一样。这里,“涛声拍天”形容水势浩大而汹涌。一个“尚”字,写出了江水的浩荡无际之势。接着写江上的景色:“黄柑洞庭树,白鹭太湖田。”这两句的意思是:黄色的橘子长在洞庭湖边的树上,白色的鹭鸶在太湖的田野上飞来飞去。“黄柑”与“洞庭”,“白鹭”与“太湖”分别点出所写景物的特点,“尚拍天”与“田”“云暗”、“风腥”“故作‘何当嗟物役’一问,反衬自己的无奈心情。末两句写舟遇阻之后的感受:“云暗客帆集,风腥鱼网悬。”意思是天色昏暗,客船聚集在一起,鱼网被风吹得飘荡在空中。这两句中,“云暗”与“风腥”都是天气的变化,而“客帆”与“鱼网”则分别是人的行动与物的活动。“何当嗟物役?鹢首正茫然!”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才能摆脱这种被物役使的处境呢?那鹢首正在茫然不知所措。

赏析:

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李白从南游吴楚返回途中遇阻于江上时。当时李白已年过半百,他渴望能像古代贤明君王一样,有“至道不传兮,吾将谁欤?”(屈原《渔父》)的远见卓识,以济世安民为己任,但结果却是“何为淹留居!复弃中国去”(贾谊《吊屈原赋》),理想落空。因此,在这次南游吴越的途中,李白又遇到了类似的阻风事件,他不禁感慨万分,借舟行受阻这一生活细节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从而表现出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

诗前两句写景。开头两句是写舟遇阻于江上的情景:“去郭才数里,涛声仍拍天。”“去郭”指离开城郭,即外城;“才”为“只”的意思。“去郭才数里,涛声仍拍天。”意思是离城郭还有几里地,而浪涛声却像要拍击到天上去一样。这里,“涛声拍天”形容水势浩大而汹涌。一个“尚”字,写出了江水的浩荡无际之势。

接着写江上的景色:“黄柑洞庭树,白鹭太湖田。”这两句的意思是:黄色的橘子长在洞庭湖边的树上,白色的鹭鸶在太湖的田野上飞来飞去。“黄柑”与“洞庭”,“白鹭”与“太湖”分别点出所写景物的特点,“尚拍天”与“田”“云暗”、“风腥”分别点出所写景物的环境特点。其中“尚拍天”与“田”相映衬,突出了浪涛之盛;“云暗”、“风腥”则写出了天气的恶劣,进一步衬托出浪涛的凶猛。

诗中间两句写舟遇阻之后的感受:“云暗客帆集,风腥鱼网悬。”意思是天色昏暗,客船聚集在一起,鱼网被风吹得飘荡在空中。这两句中,“云暗”与“风腥”都是天气的变化,而“客帆”与“鱼网”则分别是人的行动与物的活动。“何当嗟物役?鹢首正茫然!”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才能摆脱这种被物役使的处境呢?那鹢首(古代的一种大鸟)正在茫然不知所措。

诗最后两句写舟遇阻之后的感慨:“何为淹留居!复弃中国去。”意思是说什么是我滞留不去的呢?我又放弃中国而离去了。这两句中,“何为”与“复弃”都表明了自己对此次遇阻的后悔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