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向东溪问石桥,深深小径入林坳。
雨馀竹外僧归寺,日上松颠鹤下巢。
陶令却怜容入社,阮公真喜得行庖。
相逢未有归来赋,寄语山灵莫献嘲。

这首诗是诗人在游灵谷寺时所作,通过对寺庙和周围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重向东溪问石桥,深深小径入林坳。
  • “重”:再次,重复。
  • “东溪”:即东溪水,这里指的是灵谷寺附近的一条河流。
  • “问”:询问。
  • “石桥”:指桥是用石头建造的。
  • “深”:深远,幽深。
  • “小径”:小路。
  • “林坳”:树林的弯曲处。
  • 注释:诗人又重新走到东溪边上去询问那条通往石桥的小径,这条小径深入到树林的弯曲处。
  1. 雨馀竹外僧归寺,日上松颠鹤下巢。
  • “雨馀”:雨后。
  • “竹外”:竹林之外。
  • “僧归寺”:僧侣回到寺庙中。
  • “松颠”:山巅上的松树。
  • “鹤下巢”:鹤在树上筑巢。
  • 注释:雨后的阳光照耀下,竹林之外的僧侣回到了寺庙中。而太阳已经升到了山顶,山巅上的松树顶上有鹤在筑巢。
  1. 陶令却怜容入社,阮公真喜得行庖。
  • “陶令”:陶渊明,字元亮,东晋时期的著名诗人,曾任彭泽县令,后辞官归隐田园。
  • “却”:反而,却反而。
  • “阮公”:阮籍,字嗣宗,三国时期魏晋之间的著名诗人、哲学家、文学家。
  • “真喜”:真正感到高兴。
  • “得行庖”:能够烹饪。
  • 注释:陶渊明却反而觉得这样的生活更让人喜爱,而阮籍则真的很高兴能够从事烹饪的工作。
  1. 相逢未有归来赋,寄语山灵莫献嘲。
  • “相逢”:偶然相遇。
  • “未有归来赋”:没有写过归来赋。
  • “寄语山灵”:向山林之神倾诉。
  • “莫献嘲”:不要嘲笑(自己)。
  • 注释:两人偶然相遇,却没有写过关于归来的赋文,现在要向山林之神倾诉自己的感受,不要嘲笑我。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游览灵谷寺时的即兴之作,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物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诗中的“陶令却怜容入社,阮公真喜得行庖”两句,通过对比陶渊明和阮籍的生活态度,表达了诗人对于隐逸生活的赞赏之情。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期望。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深远,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和艺术魅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