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发西水滨,夕登城上楼。
凭楼望行客,落日明长洲。
天际征哀雁,云边急归舟。
相携得高侣,呼尊成宴游。
沧海放孤月,桂满清光浮。
良暏岂前期,嘉宾信难求。
露下忘严寒,城隅行且讴。
虑淡势自轻,心交意终投。
此夕是何夕,张筵为谁留。
中夜忍分袂,城戍传更筹。
不寐忆清胜,翻疑梦初收。
人生贵适意,一遣遗百忧。

【注释】

西水滨:指长江。长洲,即苏州。史大参:名不详。《文苑英华》卷七九六录此诗作于天圣中,与张先同游杭州时所作。

【译文】

早晨出发去江边,傍晚登上城楼眺望。

倚着栏杆遥望着行客,夕阳映照着长长的洲渚。

天际飞来悲切的鸿雁,云边急驰归来的归舟。

相互携扶结交高朋,开怀畅饮共度欢乐时光。

沧海上空孤独明月升空,皎洁月光洒满清光浮荡。

良辰美景岂在前期?宾客难得真难求。

露珠滴落忘却严寒,城角歌声悠扬歌唱。

心境宁静自然轻松,心意相通终会投缘。

今夜是何夜啊!摆开筵席为谁留恋?

午夜时分忍心离别,守城门的更夫报更筹。

不寐之时追忆那胜地,翻想梦境刚刚收束。

人生最可贵的是适意,一旦离去百忧皆抛。

【赏析】

《和史大参》是宋人张先的作品之一,作于天禧四年(1020年)。当时张先已由钱塘令迁为太常博士。史大参,名不详,但当为北宋后期的官员,其人其事不详。张先与诗人张先的交往,见于《苕溪渔隐丛话》。张先曾作《和史大参登城楼》以赠史大参,诗中有“朝发西水滨,夕登城上楼”之句。本诗即据此而作,是一首酬唱之作。

这首诗写景抒情,意境优美,风格清雅。诗的前四句,写诗人与友朋同游的情景。首句起得突兀,“西水滨”,既点明时间、地点,又写出了诗人与友人同赴约会的心情。次句写诗人登上城楼,远眺西水之滨。“凭楼”二字写出了诗人登楼远眺时的情态。“望行客”、“看夕阳”,都是诗人凭楼所见。三句承“望”字而来,写诗人凭栏远望时所见的景色。诗人站在高楼之上,远望行客们踏上归程,夕阳西下,长洲上的落日余晖,映照着一叶孤舟,显得格外醒目。“天际”两句,从远处落笔,写远望所见之景,写得有气势。“征哀雁”“急归舟”,是诗人凭栏远望时所见到的两个具体的画面,分别从天际和江上两个角度描绘了一幅秋日黄昏图。

五、六两句,写近看所见之景,写诗人凭栏远望时所看到的景象:“天际”句写鸿雁南飞,“云边”句写江船北驶。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秋天的特征,而且把读者引入一个充满秋意的境界。

过片后,转入对友朋的思念之情。“相携”二句,写诗人与友朋在江畔相聚,举杯畅饮的情景。“相携得高侣”写诗人与友人相遇的高兴心情,“呼尊成宴游”写诗人与友人欢聚一堂的情景。

诗人的视线又转向了远方。“沧海”句,写一轮孤月出没于沧海之中;“桂满清光浮”,写月亮的皎洁光辉洒满了清冷的江面。这里,诗人运用了想象,将沧海中的孤月、江面上的清光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幽美的艺术境界。

八句诗前四句写景抒情,中间四句描写友情,最后两句抒发感慨。诗人在写景抒情中,巧妙地融入了作者自己的感慨之情。

诗的后半部分,写了诗人与朋友分手时的场景:“城隅行且讴”,“城戍传更筹”。诗人站在城楼上,看着城外的行人唱起了歌,听着城内的守更人敲起了梆子。这是在深夜时分,诗人与朋友分别的时刻。

诗人用一句“中夜忍分袂”,“忍”字道出了诗人内心的不忍之情。“城戍传更筹”,既是实景,又是虚写,暗示了诗人因思念朋友而彻夜未眠,以致听到更鼓的声音也感到惊异。“中夜”句是全篇之眼,它使全诗笼罩在一个寂静的气氛之中,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

整首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清新典雅,意境优美动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