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黑探天门洞,两人缓步三人扶。
石龛半嵌春屋古,青壁倒浸江天孤。
焚香跏趺一僧瞑,引路出没双童呼。
三年不见徒缥缈,独望颇欲吞江湖。
归梦乍醒辄欲往,两脚已倦气力无。
呜呼上山已叹气力无,何以跃马游京都。
【注释】
天门山:在今湖南岳阳县北,有两处。一处称南天门,在岳阳县城西北25公里;一处称北天门,在洞庭湖中,相传为禹王锁蛟龙的天门关,在岳阳市西洞庭湖中的三块巨石上。
探:游览。
缓步:从容不迫地行走。
石龛(kān)半嵌:岩石半掩的洞穴。
春屋古:春天的小屋。
青壁倒浸:青石壁面倒映江水。孤,一作“寒”。
焚香跏趺(jiē fú)一僧瞑:僧人盘腿坐着,点燃香火。跏趺,双足交叉,盘坐。瞑,闭目养神。
引路出没:指引路的童子忽隐忽现。
缥缈:飘渺不定。
欲吞江湖:形容心胸壮阔。
归梦乍醒辄欲往:刚从梦中醒来就想要去。辄欲,就想要,即“就欲”。往,指前往游历或登临。
气力无:没有力气了。
呜呼:叹词,表示叹息。
上山已叹气力无:登上山已经感到无力了。
何以跃马游京都:怎么还能骑上马去京都游玩呢?
【译文】
昨天我游览了天门山,两人从容地走着,三个小孩扶着走。
石龛半嵌着春屋古迹,青壁倒映江水十分孤独。
焚香盘腿打盹的僧人闭上双眼,引领前行的童子忽隐忽现呼唤。
三年不见你身影飘渺不定,我独对着江水想吞掉整个江湖。
刚刚醒来就想要前往攀登,但两脚已觉得疲惫无力。
唉!上山之后已经感到无力,为什么还要飞马游历京都?
【赏析】
此诗为诗人在天门山游览时所作,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及对友人的思念。
全诗可分为四层来理解。第一段写登山。开头两句是说诗人昨日游览了天门山,今天又来到山顶。“昨日黑”,意即昨天天色已晚,诗人是在傍晚时分登山的。“三人扶”,说明诗人并非单人登山,他身边还有两个小孩子陪伴着他。这两句看似寻常叙述,实际上却隐含着许多内容。一是诗人在登天门山时的心情是轻松愉快的;二是诗人并不是一个人来的,而是和一些朋友一起前来游览的;三是诗人在游览过程中,并没有忘记关心他的两个小孩子,不时地照顾他们,体现了一位长者对晚辈的关爱。
第二段写观景。“焚香跏趺一僧瞑”是说诗人盘腿打坐,点燃香火,闭目养神,如同一个僧人一样入定。“引路出没双童呼”是说有两个童子在山间忽隐忽现,时而在前面引路,时而在后面呼喊。这两句描写了诗人与童子们在天门山上的一段生活画面,让人感觉到了一种亲切和谐的感觉。
第三段是抒发感慨。“三年不见徒缥缈,独望颇欲吞江湖。”前一句是说诗人已经三年没有见到你了,现在只能远远地望着你的身影,心中暗暗地想着要吞下整个江湖。这里的“徒”、“颇欲”都含有一种无奈和悲凉的情绪色彩。最后一句“归梦乍醒辄欲往,两脚已倦气力无”,是说刚刚从梦中醒来就想要前去攀登,但两脚已经感到疲惫无力了。这句话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也写出了自己的内心感受。
最后一段是表达愿望。“呜呼上山已叹气力无,何以跃马游京都?”这是诗人在表达自己的意愿。“上山已叹气力无”是对前面诗句的总结,意思是我已经登上天门山,但是感到无力了,不能再继续前进了。“何以跃马游京都?”这句既是对前面诗句的追问,也是对整个诗篇的升华。诗人用这样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愿望:我希望能够再次和你一起游览名胜古迹,共叙友情。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我只能在梦中才能见到你,而现实生活中我却无法实现这个愿望。这种无奈和悲凉的情感让读者感到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