涓涓初见出蒙时,到此澜奔势莫支。
月臼捣琼千杵合,天机裁帛万丝垂。
清秋雨歇猿听惯,遥夜风高鹤睡迟。
独恨馀波落平地,成川又与浊流期。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理解诗意和思想情感,然后根据选项要求作答。
“瀑布泉”,瀑布的泉水。“涓涓初见出蒙时”,“涓涓”即细细流淌的样子,形容泉水细小而清冽。“出蒙时”,刚从山中流出。“到此澜奔势莫支”,“澜”即水波,指瀑布的水势浩大。“至此”,指瀑布流到这里。“澜奔”指瀑布如雷声般汹涌澎湃的水流。“莫支”,抵挡不住的意思。“月臼捣琼千杵合,天机裁帛万丝垂”,“捣琼”指用杵白米成粉状。“月臼”即石制臼,是古代用来捣米的石质工具。“琼”即美玉,这里比喻白色。“杵”即捣衣的棍棒。“天机”指天然的机缘或造化。“帛”,丝织品的总称。“裁帛”,即裁剪丝绸,比喻做文章、写诗等。“万丝垂”,形容文思源源不断,如同万条丝线下垂一般。“清秋雨歇猿听惯,遥夜风高鹤睡迟”,“清秋”指秋天,这里指秋天的傍晚。“雨歇”指雨停。“猿”指猿猴,一种生活在山林中的动物。“猿听惯”,意思是猿猴在秋天的傍晚听到雨停的声音已经习惯。“风高”指夜晚风声很高。“鹤睡迟”,意思是夜晚的风声响起,使栖息在山上的仙鹤不能入睡。“独恨馀波落平地,成川又与浊流期”,“独恨”指独自遗憾。“余波”指瀑布的水流。“成川”指形成河流。“与浊流期”指与河水一起汇入浑浊的河流里。“又与浊流期”,意思是诗人感到惋惜,瀑布的水流汇入河里后,又与河水一同变得浑浊不清。
【答案】
译文:
瀑布的泉水细长而清澈,从源头流出的时候还很小很细。它奔腾到岸边时,那股气势足以阻挡住任何力量,无法抵挡。当月亮升起,月光照亮了溪涧,我听到了溪水的响声,就像捣米一样,声音连续不断地响起来,像天上的云彩被裁下来一样,无数条丝绸从天上垂下来。到了秋天的傍晚,雨停了,山里的猿猴习惯了这样安静的环境,不再发出叫声了。夜晚,微风刮过山谷,山上的仙鹤也停止了睡眠,等待着第二天的到来。可惜的是瀑布的水流最终落到了平地上,成为一条普通的河流,与那些混浊的河流一起,继续前行。
赏析:
这首诗以瀑布为描写对象。开头两句写瀑布的源头,描绘出一幅生动的图景。“涓涓”形容泉水细小而清冽;“出蒙时”则写出了泉水刚刚流出山口时的情况,形象地表现出瀑布水势之大;“澜奔”则直接写出了瀑布的水流浩荡无际、汹涌奔腾的特点。接着,诗人将视角转向瀑布飞泻直下的情景。“月臼”是石制的臼,用它来捣米,可以想象出那石头上光滑的表面和臼柄上粗糙的边缘。“捣琼”则是指用杵舂米,把大米捣得如同白玉般晶莹透亮。“天机”一词出自道家经典《庄子·大宗师》,原意指天然形成的自然规律或天然的机缘,这里则指诗人的文思如泉涌。“万丝垂”则形象地描绘出了诗人笔下的文思如同万条丝线一样源源不断地垂下,充满了无尽的生机。紧接着,诗人又将目光投向了秋天的景象。“清秋雨歇猿听惯”一句中“清秋”、“雨歇”、“猿听惯”三个词都传达出了秋天的气息。而诗人通过这些景象,表达了自己对于大自然的喜爱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对瀑布流水流向的感慨。“独恨”表达了诗人对于瀑布最终汇入平庸之地的无奈情绪;“成川”则形象地描绘了瀑布变成河流的过程;“与浊流期”则暗示了诗人对于自己作品被污染而无法保持纯净的担忧和忧虑。全诗通过对瀑布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赞美之情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