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前霭翠霏⑦,水花含笑水云飞。
声声羌管风前断⑧,点点轻帆天上归⑨。
寒雁下时芳草暮⑩,鹧鸪啼处夕阳微⑾。
楼中仙子今何在?铁笛江门事已非⑿。

【注释】

黄鹤楼:位于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巅,是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崔颢登临赋诗之地。二首:即《黄鹤楼》其二。霭(ài)翠霏:形容烟雾、云雾弥漫的景象。断:断绝,中断。点点轻帆天上归:形容轻舟小帆在天边飘荡。鹧鸪(zhègū):一种水鸟,形似斑鸠而稍大,鸣声凄切。事已非:指当年崔颢登楼赋诗的情景已经不复存在了。

【赏析】

本篇与《黄鹤楼》第一首都是崔颢的作品,风格相近,但各有特色。第一首写登楼远眺,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意境高远;第二首则以写景为主,描绘了烟笼雾锁、江天一色的景象以及江上的风帆和水鸟。此诗前两句写楼前的景色,后两句写江上的景象。全诗用“翠”、“笑”、“飞”、“断”、“归”等字词,绘出一幅幅动态画面,生动鲜明,富有情趣。特别是“铁笛江门”一句别解为“江门关已失守”,暗指南宋灭亡,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兴亡的感慨。

这是一首咏物抒怀的小诗,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诗人的情怀。开头两句,诗人先从楼前展开。“霭翠霏”三字写出了笼罩在黄鹤楼上的一片薄雾,使人感到仿佛置身于仙境。接着写楼前的水花含笑水云飞溅。这两句写得有声有色,把读者引入到那如梦如幻的境界。

第三联是写江上景象:“羌管声声断, 轻帆点点归”。这是诗人从楼上看到的景象:羌管声声,风传万里,打断了江上的歌声;江上的船只轻快地驶向天边。这里既写出了诗人对往日情景的回忆,也写出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第四联又由写江上景象回到楼中写景:“寒雁下时芳草暮,鹧鸪啼处夕阳微”。这是诗人从楼中眺望出去看到的景致:寒冷的南归的大雁飞过的时候,芳草开始枯黄;傍晚时分,鹧鸪在落日余晖中悲鸣哀啼,似乎在为南宋的败亡而哀伤。

最后一句是诗人的感叹:“楼中仙子今何在?铁笛江门事已非。”这句诗的意思是:如今楼中的仙女都到哪里去了?当年我吹奏的铁笛还在吗?这里的“仙子”当指崔颢自己。他感叹自己如今已经不在人世了,再也听不到当年那种激越的乐曲了。这既是诗人对自己壮志未酬、年老色衰的感叹,也是对当时南宋王朝灭亡的惋惜之情。

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意象丰富,情感真挚感人,读来回味无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