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屏低榻浣衣家,几度论心掩碧纱。
此日踏歌门外过,墙头认得刺桐花。
注释:小屏风低矮的床榻,是浣衣家。几度在门前谈心,把碧纱帐掩藏。这日我踏着歌谣,走过门外看见墙上有刺桐花。
赏析: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秋日的庭院里与友人畅谈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生活、自然的热爱之情。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充满了生活气息。
小屏低榻浣衣家,几度论心掩碧纱。
此日踏歌门外过,墙头认得刺桐花。
注释:小屏风低矮的床榻,是浣衣家。几度在门前谈心,把碧纱帐掩藏。这日我踏着歌谣,走过门外看见墙上有刺桐花。
赏析: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秋日的庭院里与友人畅谈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生活、自然的热爱之情。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充满了生活气息。
【解析】 此题是一道综合性试题,既考查考生对古诗的记忆、理解、默写能力,又考查语言的表达及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雪后郡楼晓望(丁卯年)”,明确要求写出诗的出处、作者、注释,然后结合诗句的意思,分析出诗歌所蕴含的情感,最后写出自己的赏析。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 【答案】 译文: 栖息的鸟儿迷失了方向,飞回时却飞向相反的方向;山间云雾缭绕水天一色
诗句原文: 不解为欢未是才,情交总自慧心开。 凭君曾写蛾眉手,稳夺南宫第一来。 译文: 无需强迫的欢乐不称其才,真挚的情感总是自然开启心灵之窗。 凭借你的才华,你曾在诗中描绘出那如画的美女,定能稳坐榜首,赢得荣耀。 注释: - “不解为欢未是才”:意思是说,真正的快乐和成就来自于内心的充实和才能的发挥,而不是外在的强求或压力。 - “情交总自慧心开”:表达了真挚情感交流能够激发智慧
【注释】: 即席代妓赠友赴试春官 其二 (丁卯年) 祝愿郎腰玉带围,临歧误问几时归。 男儿意气宜豪举,也似侬愁泪满衣。 译文: 祝愿你的腰带围着玉石的带子,在岔路口误问了归期。 男人应该意气风发地豪情万丈,你也应该像我一样充满忧愁泪水。 赏析: “祝愿郎腰玉带围”,是说希望友人像古代的贵公子一般,腰间挂着精美的玉带。“玉带”象征着高贵的地位和财富。这里的玉带不仅指的是物质上的财富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此诗的首句,“昔年同社为秋词”,是说当年我和友人在秋天里吟咏过诗作;次句“今成往事”,则表明这些诗作已成了过去的事了,现在只能徒增感慨而已。第三句“离居多感”,点明了自己与友人分别的原因——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第四句“岁晏不聊”,则表达了对国事和时运的忧虑和不安。第五句“触绪生吟”,指触景生情而吟诗;第六句“冰霜满月”,则是借自然景象来抒发内心的苦闷之情
【注释】1. 征衫:指出征的衣服,即战袍。2. 愁点雪霏霏:指愁绪如同雪花纷纷扬扬飘洒下来一样。3. 归期:指回家的日期。4. 谢娘:即谢女,泛指女子。 【赏析】《京口雪》是唐代诗人高适在丁卯年(公元767年)所作,是一首边塞诗。全诗以“京口”(镇江)为背景,借咏雪抒发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征衫愁点雪霏霏”,首句开门见山地写自己身着征衣而愁如积雪般纷纷扬扬。这是由眼前的景触发的感怀
【注释】 ①丁卯年:即元祐八年。苏轼于元祐元年(1086)被贬黄州,至元祐八年时已四年有余,此时诗人正在黄州任团练副使兼本州兵马都监。②水重重:指荷花。③藕丝衫:荷叶衣裙。④蝤蛴碧玉缄:用“蝤蛴”(即青色的蟹)来形容荷叶的绿色。⑤画阑:指栏杆。⑥髻丛花片蝶飞衔:形容蝴蝶在绿叶中飞舞。⑦“水重”句:意谓荷叶上积水很重,像荷衣一样。⑧“明映”句:指荷叶上的露珠在阳光照射下,像玉石一样闪闪发光
【注释】 偶:偶然。灯前制锦鞋:在烛光下缝制鞋子。半窗梅影下瑶阶:半窗月光洒在玉阶上,映出梅花的倒影。良宵不厌熏香坐:美好的夜晚我不怕熏香久坐。为听萧郎读紫钗:为了听萧郎朗读《紫钗记》。 【赏析】 “偶向灯前制锦鞋”写诗人在灯下缝制鞋子,这是一件极普通的事,却写得十分真切感人。灯下缝鞋,是夜深人静时的一种闲事。但此诗中所写的却是闲事,而且是闲事中的“杂题”。 “半窗梅影下瑶阶”,以景结情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的内容和思想情感。此诗是一首咏物诗,诗人通过咏物寄寓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冰霜满月,凛尖风之透骨,感皎月之映心”,这四句描写了一幅寒景图,以冰霜满月为背景,写诗人触绪生吟,感月而生情,多因梦后之思,添出酒边之句,聊作秋声貂续,以为春咏前驱,合曰寒词得一十六首 其十六。接着诗人写到“罗巾书满岁寒词,小字红钤付所知”
【注释】 丁卯年: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萧郎:指诗人自己。瘦斜书势:指书法的瘦劲斜逸之势。萧郎:指诗人自比,以萧统比喻之。漏泄关心事:泄露自己的心事。 【赏析】 诗为闺怨之作,写一女子对心上人的关切和思念。首句“拾得残笺有几行,”是说偶然得到一张写有字迹的残纸,上面只写了几个字。次句“瘦斜书势似萧郎”,意思是说这字迹写得瘦劲而又斜逸的样子,就像男子的字一样。第三句“莫教漏泄关心事”
注释:丰神宜笑,指人的神态宜于微笑;韵宜嗔,指语气宜于嗔怪。随意梳头,指随便整理一下头发。流品,指人的气质和品行。自知,指自己知道自己的优缺点。应,应该。不劳寻见尹夫人,意谓尹夫人不必费力寻找。 赏析:这首诗是写诗人在闲适自得之中所见到的一个美女的形象。诗中以“丰神”形容女子的体态美,以“宜笑”表现其神情美,以“宜嗔”刻画其气质美。她随心而动,梳妆时自然流露出天真可爱的神态
注释: 1. 分付庭花莫再开,卷帘无复玉人来。分付:嘱咐、命令。庭花:庭院里的花朵。莫再开:不要再开放。卷帘:收起窗帘。玉人:指美女,这里指女子。2. 花神若也相哀念,为结连枝向墓台。花神:指百花之神。相哀念:表示哀悼。结连枝:即“连理枝”,比喻夫妻恩爱。向墓台:指夫妻合葬于坟墓之中。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词人苏轼的作品,表达了他对妻子王弗的深深怀念之情。诗中通过对花的描写
《对花杂恸 其二》是一首七言绝句,创作于明代。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在花前听到歌声后的感伤情绪和对春天的回忆。下面是对这首诗歌逐句的解释、翻译以及赏析。 首句“一度听歌几日哀”表达了诗人因为听了几天的歌声而感到悲伤的情感。这里的“一度”指的是一次或偶尔的意思,“哀”字则传达了悲伤的感情。整句诗传达了一种因听歌而产生的哀伤情绪,可能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或失落。
【注释】乙丑:宋孝宗淳熙十五年。陈叔宝:南朝陈国最后一位皇帝,即陈后主。丽华:指陈叔宝的皇后张丽华。 【赏析】诗的前半部分写景,用"一片琼香"来形容落花的颜色,"轻埃"是说花瓣飘落到地上,被微风吹散在尘埃之中,形象地写出了花的凋谢之快,也暗含着对时局的感叹。后半部分写人事,以陈叔宝自比,抒发了作者对南宋王朝的忧虑。全篇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注释】 和于氏诸子秋词 其二 (丙寅年) 曾将玉蕊饷妆台,低枕亲闻暗麝来。 争奈暮秋花事断,闲窗惊喜蜡梅开。 【赏析】 《和于氏诸子秋词》是宋代诗人黄庶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运用了拟人化手法,以“妆”字形容蜡梅花的洁白无瑕,用“闻”字形容蜡梅花香扑鼻而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对蜡梅的喜爱之情。 首句“曾将玉蕊饷妆台”,写自己曾将蜡梅花送给女子作为妆饰之物。这里的“妆台”指女子梳妆打扮的地方
【注释】喜:喜悦。眉端:指眉毛的末端。沉水香:一种香料。博山:古代传说中的地名,这里指用博山香熏炉。 【赏析】《和于氏诸子秋词其三》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将秋天的景色描绘得生动形象,充满了浓郁的抒情色彩。首句“喜到眉端蹙更湾”,诗人将喜悦之情比作眉头上的喜形,仿佛喜悦已经达到了眉梢,使整个画面变得生动起来。颔联“天然娟媚不须删”进一步描绘了秋天的美丽景色
注释: 月色淡雅,花儿寒凉,早晨照在镜前,初秋的天气让人感到有些懒散,不愿孤寂地睡觉。秋天的景色比春天更美丽,试着看看那被霜打红透的枫叶就像杜鹃一样鲜艳。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与于氏诸子一同欣赏秋季景色时创作的一首词。全词以清新、淡雅的语言,描绘了初秋清晨的景象和美丽的秋景。通过对比初秋与春日的景色,突出了秋日的宁静、美丽和丰收。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