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坠征衫泪一双,索居从此闭瑶窗。
还愁梦里寻郎去,烟月凄迷隔暮江。
注释:我拿着破旧的衣服,泪水滴落在地上,从此我独自生活。还担心梦中寻找丈夫而去,烟月迷蒙,隔着暮江。
赏析:这是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小诗。诗人在秋天的夜晚思念亲人,感叹自己的孤身一人,同时也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让人感受到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
奉坠征衫泪一双,索居从此闭瑶窗。
还愁梦里寻郎去,烟月凄迷隔暮江。
注释:我拿着破旧的衣服,泪水滴落在地上,从此我独自生活。还担心梦中寻找丈夫而去,烟月迷蒙,隔着暮江。
赏析:这是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小诗。诗人在秋天的夜晚思念亲人,感叹自己的孤身一人,同时也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让人感受到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
【解析】 此题是一道综合性试题,既考查考生对古诗的记忆、理解、默写能力,又考查语言的表达及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雪后郡楼晓望(丁卯年)”,明确要求写出诗的出处、作者、注释,然后结合诗句的意思,分析出诗歌所蕴含的情感,最后写出自己的赏析。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 【答案】 译文: 栖息的鸟儿迷失了方向,飞回时却飞向相反的方向;山间云雾缭绕水天一色
诗句原文: 不解为欢未是才,情交总自慧心开。 凭君曾写蛾眉手,稳夺南宫第一来。 译文: 无需强迫的欢乐不称其才,真挚的情感总是自然开启心灵之窗。 凭借你的才华,你曾在诗中描绘出那如画的美女,定能稳坐榜首,赢得荣耀。 注释: - “不解为欢未是才”:意思是说,真正的快乐和成就来自于内心的充实和才能的发挥,而不是外在的强求或压力。 - “情交总自慧心开”:表达了真挚情感交流能够激发智慧
【注释】: 即席代妓赠友赴试春官 其二 (丁卯年) 祝愿郎腰玉带围,临歧误问几时归。 男儿意气宜豪举,也似侬愁泪满衣。 译文: 祝愿你的腰带围着玉石的带子,在岔路口误问了归期。 男人应该意气风发地豪情万丈,你也应该像我一样充满忧愁泪水。 赏析: “祝愿郎腰玉带围”,是说希望友人像古代的贵公子一般,腰间挂着精美的玉带。“玉带”象征着高贵的地位和财富。这里的玉带不仅指的是物质上的财富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此诗的首句,“昔年同社为秋词”,是说当年我和友人在秋天里吟咏过诗作;次句“今成往事”,则表明这些诗作已成了过去的事了,现在只能徒增感慨而已。第三句“离居多感”,点明了自己与友人分别的原因——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第四句“岁晏不聊”,则表达了对国事和时运的忧虑和不安。第五句“触绪生吟”,指触景生情而吟诗;第六句“冰霜满月”,则是借自然景象来抒发内心的苦闷之情
【注释】1. 征衫:指出征的衣服,即战袍。2. 愁点雪霏霏:指愁绪如同雪花纷纷扬扬飘洒下来一样。3. 归期:指回家的日期。4. 谢娘:即谢女,泛指女子。 【赏析】《京口雪》是唐代诗人高适在丁卯年(公元767年)所作,是一首边塞诗。全诗以“京口”(镇江)为背景,借咏雪抒发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征衫愁点雪霏霏”,首句开门见山地写自己身着征衣而愁如积雪般纷纷扬扬。这是由眼前的景触发的感怀
【注释】 ①丁卯年:即元祐八年。苏轼于元祐元年(1086)被贬黄州,至元祐八年时已四年有余,此时诗人正在黄州任团练副使兼本州兵马都监。②水重重:指荷花。③藕丝衫:荷叶衣裙。④蝤蛴碧玉缄:用“蝤蛴”(即青色的蟹)来形容荷叶的绿色。⑤画阑:指栏杆。⑥髻丛花片蝶飞衔:形容蝴蝶在绿叶中飞舞。⑦“水重”句:意谓荷叶上积水很重,像荷衣一样。⑧“明映”句:指荷叶上的露珠在阳光照射下,像玉石一样闪闪发光
【注释】 偶:偶然。灯前制锦鞋:在烛光下缝制鞋子。半窗梅影下瑶阶:半窗月光洒在玉阶上,映出梅花的倒影。良宵不厌熏香坐:美好的夜晚我不怕熏香久坐。为听萧郎读紫钗:为了听萧郎朗读《紫钗记》。 【赏析】 “偶向灯前制锦鞋”写诗人在灯下缝制鞋子,这是一件极普通的事,却写得十分真切感人。灯下缝鞋,是夜深人静时的一种闲事。但此诗中所写的却是闲事,而且是闲事中的“杂题”。 “半窗梅影下瑶阶”,以景结情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的内容和思想情感。此诗是一首咏物诗,诗人通过咏物寄寓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冰霜满月,凛尖风之透骨,感皎月之映心”,这四句描写了一幅寒景图,以冰霜满月为背景,写诗人触绪生吟,感月而生情,多因梦后之思,添出酒边之句,聊作秋声貂续,以为春咏前驱,合曰寒词得一十六首 其十六。接着诗人写到“罗巾书满岁寒词,小字红钤付所知”
【注释】 丁卯年: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萧郎:指诗人自己。瘦斜书势:指书法的瘦劲斜逸之势。萧郎:指诗人自比,以萧统比喻之。漏泄关心事:泄露自己的心事。 【赏析】 诗为闺怨之作,写一女子对心上人的关切和思念。首句“拾得残笺有几行,”是说偶然得到一张写有字迹的残纸,上面只写了几个字。次句“瘦斜书势似萧郎”,意思是说这字迹写得瘦劲而又斜逸的样子,就像男子的字一样。第三句“莫教漏泄关心事”
注释:丰神宜笑,指人的神态宜于微笑;韵宜嗔,指语气宜于嗔怪。随意梳头,指随便整理一下头发。流品,指人的气质和品行。自知,指自己知道自己的优缺点。应,应该。不劳寻见尹夫人,意谓尹夫人不必费力寻找。 赏析:这首诗是写诗人在闲适自得之中所见到的一个美女的形象。诗中以“丰神”形容女子的体态美,以“宜笑”表现其神情美,以“宜嗔”刻画其气质美。她随心而动,梳妆时自然流露出天真可爱的神态
注释:却要因循簟未铺,鹦哥传道画堂呼。 风光瞥去销魂在,赢得惊心也胜无。 译文:却要因循簟未铺,鹦鹉传道画堂呼。 风光一掠令人神魂颠倒,虽然没有惊心动魄的场面,但胜过无。 赏析:这首诗以秋景为题材,描写了秋天的美景和人们的生活。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
注释: 生成羞怯性难除,却笑导途便揽袪。 别有关心人不觉,好风偏为指罗裾。 生成:天生的性情难以改变。 却笑:却讥笑、嘲笑。 导途:开路、引领道路。 揽袪:用手握住衣服的袖子。 别有:另有、另外。 关心:牵挂。 不觉:没有察觉。 好风:美好的风。 罗裾:衣襟。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苏舜钦的《和于氏诸子秋词其十一(丙寅年)》的第三句至第四句。这首诗的前三句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花鸟钗头扤细风,水晶蝴蝶玉莲蓬。 偏怜宛颈偎人处,两点柔蓝映退红。 释义:花鸟钗头轻轻摇曳着细腻的风,像水晶一样透明的蝴蝶与玉制的莲蓬相映成趣。尤其是那娇嫩的颈部紧贴在人的脸颊上,两点柔和的蓝色衬托出了红色的羞涩。 诗句描绘了一位女子在花鸟钗头下摇曳生姿的画面,她的颈项轻柔地贴合在男子的肌肤之上,展现出一种亲密而温柔的姿态。两句诗通过“花鸟钗头”和“水晶蝴蝶”等意象,营造出一种轻盈、灵动的氛围
【注释】 残阳:傍晚的太阳。归去若为情:好像有什么缘故。将息:休息。临歧:站在岔路口。碧窗:翠绿的窗户。 【赏析】 这是一首闺怨诗,抒发了一位思妇对情人离别的哀怨之情。诗以日暮时送别情人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凄清的秋景画图,并运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凉与惆怅。 首句“残阳归去若为情”,是说夕阳西下,归去的人似乎在为某种原因(可能是情爱)而离去。这里的“若为情”是疑问语气
注释:我半裹红色的头巾,泪语声低沉,别离的情怀让人感到无比凄凉。鸳鸯守定双飞的誓言,任凭惊涛骇浪冲击其影。 赏析:此诗描绘了一幅离别的场景,诗人用“半裹红巾泪语低”来形容自己离别时的悲伤情绪,以及泪水滑落的情景。接着,“别离情味莫凄凄”则表达了诗人对于离别的情感深沉而复杂。最后,“鸳鸯守定双飞愿,一任惊波浪影齐”则描绘了鸳鸯鸟在惊涛骇浪中坚守在一起的坚韧精神,与诗人的离别之情形成鲜明对比
【译文】 将梅花插入帽子的边沿,清冷的寒霜沁入玉尖尖。 平常只陪伴熏炉而坐,今日迎接欢宴忽然出来。 【注释】 和:和韵。 于氏:指宋人张孝祥,字子羽、于沧洲等。 秋词:秋天的词章。 折与:折来。 梅花插帽檐:以梅花为饰,插在帽子的边沿上。 清霜:即初霜。 寒沁玉尖尖:寒气透入玉石,使尖端也变得冰冷。 寻常:平常。 熏炉:一种取暖用的铜制香炉。 迎欢:迎接欢乐。 乍:突然。 出帘:打开门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