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英迈薄秋云,野鹤飘摇迥不群。
早岁常怀千里志,莫年空卧五湖濆。
嗟无嗣子题新主,幸有诸孙辑旧文。
不识浒山先垄下,谁书徵士表清芬。
挽王之常先生
生平英迈薄秋云,野鹤飘摇迥不群。 早岁常怀千里志,莫年空卧五湖濆。 嗟无嗣子题新主,幸有诸孙辑旧文。 不识浒山先垄下,谁书徵士表清芬。
译文
王汝玉的《挽王之常先生》诗表达了对逝者的深切哀悼和对其一生才学与人品的高度评价。诗中描述了王先生生前英明卓越、才华横溢的形象,其如秋云般超然物外,与众不同。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王先生的怀念与遗憾——王先生虽曾胸怀大志,晚年却未能施展才华,只能孤独地躺在五湖之中。此外,诗中提及王先生没有后代能够继承他的事业,而他的子孙们仍在努力整理编纂他的遗作。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对王先生墓碑所在之地的陌生以及对是否有人能书写王先生生平事迹的疑问。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情感深沉内敛,既体现了诗人对王之常先生的敬仰之情,也展现了他对朋友离去的悲痛之感。
赏析
王汝玉(1497-1556),明代著名诗人,字号不详,号青城山人,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王汝玉早年因直言进谏而被贬至边远地区,后获赦回归。他一生坎坷,但文学造诣甚高,尤其擅长诗歌创作。据传他受解缙牵连,在狱中病逝,终年五十九岁。王汝玉的诗作以豪放洒脱著称,其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和个人的情感体验。《挽王之常先生》是王汝玉为悼念好友所做,其中既有对王先生才华与品格的高度赞扬,也有对其悲剧命运的深刻反思。
诗中的“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两句,运用了对比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人生的无常和人心的冷漠,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人情冷暖的感慨。这种表达方式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诗人的思想情感。
诗中多次提到“王先生”,这不仅是对王先生本人的直接称呼,更是一种对这位前辈学者的尊重和怀念。通过反复提及王先生的名字,诗人强调了王先生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同时,也反映出王先生在作者心中的独特地位和他所代表的文化价值。
王汝玉的这首诗不仅是对他朋友的追忆,更是对那个时代文人命运的深刻反思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通过对王先生生平的描述和对亡故的哀悼,诗人展现了自己的文学才华和深邃的思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