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绿生阴,春陂芳草深。
牧童放犊去,杏坞入烟林。
黄昏伴应少,孤月起遥岑。
嗟我忘归客,徒兴畎亩心。
【解析】
此诗是唐代诗人王建所作,写诗人为谈彦诚题画的即兴之作。全诗四句,以牧童放牛、杏坞入烟、黄昏伴应、孤月起岑等景致,勾画出一幅幽静闲适的农村生活图,表现了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热爱之情。
译文:杨柳绿荫生,春日水边芳草深。牧童放牛归去后,杏园深处炊烟林。黄昏时同伴渐少,一轮明月升上山。我像忘返客一般,徒然兴起耕耘心。
赏析:这是一首题画诗,描写的是乡村景色与牧童放牛的情景。诗中“柳”、“桃”、“牧”三个词,是诗眼,是诗的线索。“柳绿”“桃红”“牧”“烟”,都是色彩,都给人以美的感受,但它们又各有特点,不能混同起来。“柳绿”有生命力,能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而“桃红”却使人想到暮春,是衰败的象征;“牧”给人恬静之感;“烟”则给人以空寂之感。因此,要抓住这些关键词来描绘景物。“牧童”二字,点明题意,也照应诗题。牧童放牛羊归来,夕阳西下,牧童在杏坞旁的树林里燃起了袅袅炊烟。“牧童”二字,不仅表明了时间是在傍晚,而且也暗示出牧童放牧的地点是杏园。“杏坞”“炊烟”这两个词,也是诗眼,它们是诗的线索。“坞”指小山坡,有山坞才有烟,而且“炊烟”又是“杏花雨”。“炊烟”是晚春的标志,“坞”也是晚春的标志。“烟”字用得好,不仅因为它是动词,而且因为它是名词(《诗经》云:“谁谓河广?一苇杭之。”)它既不是风,也不是云;它是实实在在的东西。“炊烟”,就是炊烟。所以诗中的“烟”既是“炊烟”,也是“杏花雨”。这样也就把“暮春”这一季节特征具体化了。
【答案】
杨柳绿生阴,春陂芳草深。
牧童放犊去,杏坞入烟林。
黄昏伴应少,孤月起遥岑。
徒兴畎亩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