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莲花开遍古柏,宝塔倒影来长廊。
回望凤城才咫尺,都人瞻仰无晨夕。
倾心愿效鹿衔花,毕竟顿忘驹过隙。
小臣幸预登香台,周瞰玉宇消轻埃。
天书煌煌丽云汉,龙鸾腾舞奎文开。
青山尽是烟霞绕,玉树珠林相皎皎。
法王长赞太平年,九重阊阖春初晓。
奉和御制塔影诗
金莲花开遍古柏,宝塔倒影来长廊。
回望凤城才咫尺,都人瞻仰无晨夕。
倾心愿效鹿衔花,毕竟顿忘驹过隙。
小臣幸预登香台,周瞰玉宇消轻埃。
天书煌煌丽云汉,龙鸾腾舞奎文开。
青山尽是烟霞绕,玉树珠林相皎皎。
法王长赞太平年,九重阊阖春初晓。
【注释】
- 奉和:古代一种文体,臣下对皇帝的诗歌或文章进行恭维。
- 金莲花:金黄色的大花,常用于佛教象征。
- 宝塔:佛教建筑的一种形式,通常建于寺庙中。
- 回望凤城:指回首望向京城,凤城指京城长安。
- 都人:指京城里的人们。
- 鹿衔花:传说中仙鹿能衔取天上的鲜花,此处借指神仙。
- 都人瞻仰无晨夕:都城里的人们仰望着塔,时间不分昼夜。
- 鹿衔花:比喻希望之高远,如同仙鹿叼花一般。
- 法王长赞太平年:佛语中的赞美和平之意。
- 阊阖:古代帝王宫门上的木栅栏,也泛指宫殿。
- 玉树珠林:形容自然景色之美。
- 法王:尊称佛教领袖为法王。
- 太平年:国家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的年份。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七律作品,全诗描绘了一幅宏伟壮丽的画面,展现了诗人对国家的深厚情感和对盛世景象的赞美。以下是对该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第一句:“金莲花开遍古柏,宝塔倒影来长廊。”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金莲花盛开在古老的柏树之间,而宝塔的倒影映照在长长的走廊上。这里的金莲、宝塔都是佛教的象征,代表了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第二句:“回望凤城才咫尺,都人瞻仰无晨夕。”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京城长安的思念之情。他站在高处回望,只见长安城就在咫尺之间,而人们都在仰望着这座美丽的城市,无论何时何地都如此。这体现了人们对国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第三句:“倾心愿效鹿衔花,毕竟顿忘驹过隙。”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渴望。他希望自己能够像鹿一样衔取天上的鲜花,但最终却忘记了时间的流逝。这反映了诗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过去的留恋之情。
第四句:“小臣幸预登香台,周瞰玉宇消轻埃。”
这句诗描述了诗人自己有幸登上香台,俯瞰整个皇宫的景象。这里,“周瞰”表示全方位地观察,“玉宇”指皇宫,“消轻埃”表示将尘埃吹散。这展现了诗人对于国家政治的清明和治理能力的赞赏。
第五句:“天书煌煌丽云汉,龙鸾腾舞奎文开。”
这句诗描绘了天空中辉煌的云彩和龙鸾的舞动。这里,“天书”指皇帝的命令,“煌煌”表示光彩夺目,“龙鸾腾舞”表示龙鸾在空中飞舞,“奎文”是中国古代的吉祥物,代表智慧和才能。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治理的美好祝愿和对皇帝圣明的赞美。
第六句:“青山尽是烟霞绕,玉树珠林相皎皎。”
这句诗描绘了美丽的山水景色。山峦被烟雾环绕,树木繁茂如玉,树林中珍珠般的花朵点缀其间。这是一幅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自然景观,象征着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繁荣。
第七句:“法王长赞太平年,九重阊阖春初晓。”
这句诗表达了对佛法的信仰和对国家的祝福。法王赞扬国家的太平年华,而九重宫阙的阊阖门在春天初晓时分敞开。这象征着国泰民安,万象更新的美好时刻。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宫廷生活的描绘,展现了唐朝盛世的风貌和诗人的爱国情怀。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愿景。这首诗是杜甫诗歌中的经典之作,也是唐代诗歌的瑰宝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