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州高士湖上亭,古木笼篵枝峥嵘。
孤标直与元气合,千载尚见斯人清。
云来扶桑荡晓色,雨入彭蠡回秋声。
生刍一束不可致,击节浩歌劳我情。
【注释】
南昌八景:指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所写的“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后以“八景”泛指名胜古迹。
亭:指滕王阁。
南州:即南昌,古称豫章。
高士:高尚的贤人。
笼篵(cōng huán):笼罩着。
峥嵘:形容树高而直立的样子。
元气:宇宙万物生长发展的根源和本源。
扶桑:古代神话中的日出处,即东方。
彭蠡:古水名,今江西九江一带。
生刍(chú):刚收割的禾束,未经加工的草料。
击节浩歌:边打拍子边唱高亢的歌曲。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赞美南昌风景的七言律诗。全诗描绘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高耸入云的古木、亭台楼阁、云雾缭绕,山清水秀、景色宜人。诗中不仅写出了景物的特点,也表达了作者对美景的喜爱之情以及向往之情。
首联:“南州高士湖上亭,古木笼篵枝峥嵘。”
这是整首诗的开篇,诗人首先描绘出了南昌的高士湖上的亭子的景象。这里提到的“高士”,是指那些具有高尚品德的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君子”。他们常常在湖上亭中饮酒作乐,欣赏周围的美景。诗人用“古木笼篵枝峥嵘”来形容这些高大的树木和枝干,让人仿佛看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自然画卷。
颔联:“孤标直与元气合,千载尚见斯人清。”
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诗人所欣赏的美景。这里的“孤标”可以理解为独立于世的品格或者志向,也可以理解为诗人自己的影子,暗示着他的孤独和坚定。而“千载尚见斯人清”则表明这种美景和高士的存在已经流传了很长时间,至今仍然被人们所怀念和赞美。
颈联:“云来扶桑荡晓色,雨入彭蠡回秋声。”
这两句诗描绘了天空的变化和大地的声音。云彩像来自东方的扶桑一样,给清晨带来了明亮的色彩;雨水落入彭蠡湖时,又发出了悠扬的回响,仿佛在诉说着秋天的故事。这里通过描绘天空和大地的变化,传达出一种宁静而又生动的氛围。
尾联:“生刍一束不可致,击节浩歌劳我情。”
最后一句诗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他无法得到一份新鲜的草料(生刍),但他还是忍不住要击节歌唱,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既是一种无奈的表达,也是一种对生活的热情和热爱。
整首诗通过对南昌风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之情和对生活的热情与热爱。同时,这首诗也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自然美的独特感悟和追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