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舟深夜尚孤征,兀坐蓬窗看月明。
两岸秋虫互相应,不知端复为谁鸣。
【赏析】:
这是写诗人深夜渡江时,在船头看天上的明月,听到江岸上秋虫互相应和而引起的遐想。首句“扁舟深夜尚孤征”,点出时间、地点和人物,勾勒出一幅夜渡图。次句“兀坐蓬窗看月明”,描绘了诗人夜坐篷窗凝望江中明月的情态。三四句“两岸秋虫互相应,不知端复为谁鸣。”是诗中的精华,以景衬人,写出了诗人因思乡而产生的感慨。
“扁舟”是小船,这里代指渡船。“孤征”即孤独地旅行。“兀坐蓬窗看月明”一句,写诗人在船上,面对着皎洁的月光,感到十分孤单。“扁舟”是小船,这里代指渡船。“孤征”即孤独地旅行。“兀坐蓬窗看月明”一句,写诗人在船上,面对着皎洁的月光,感到十分孤单。“兀坐”是独自坐着的意思。“蓬窗”是形容简陋的小窗子。这里借指船上的窗户。“看月明”是看明亮的月亮。“月明”指明亮的月亮。“两岸”指江岸两边,这里泛指江边。“秋虫”是秋天的蟋蟀,又名蛩。古人常用“寒蛩”、“秋虫”来代表它们。“应”是应声,互相呼应的意思。“相”字有相互,相互之间的意思。
“不知端复为谁鸣”。意思是说不知道这秋虫鸣叫的目的是什么。这两句描写了诗人夜坐篷窗凝望江中明月的情状。“不知端复为谁鸣”一句,是全诗的精髓,通过秋虫自鸣来反衬诗人的孤独与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