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皇有意筑燕城,隔断祁连百万兵。
宫阙九重悬象魏,河山千古奠神京。
匈奴近入云中塞,大将谁屯细柳营。
总制独推少司马,不知烽燧几时平。

诗句原文:

春兴 其三

文皇有意筑燕城,隔断祁连百万兵。

宫阙九重悬象魏,河山千古奠神京。

匈奴近入云中塞,大将谁屯细柳营。

总制独推少司马,不知烽燧几时平。

注释翻译:

  • 注释
  1. “文皇”指明太祖朱元璋。
  2. “燕城”指的是后来的北平(北京),这里用“筑燕城”暗指明朝建立和巩固政权的行动。
  3. “祁连”是青海湖周围的山脉,“百万兵”形容其庞大的兵力。
  4. “宫阙”指皇宫,“九重”表示高大多层,“象魏”是古代的一种标志建筑,“神京”则指皇帝的都城。
  5. “匈奴”指北方的游牧民族,“云中塞”为长城的一个部分,“细柳营”是古代的一个著名军镇。
  6. “总制”通常指最高军事统帅,“少司马”是明代的一种官职,负责军事事务。

白话译文:
明太祖朱元璋有意在北方修建一个坚固的燕城来阻挡北方强大的敌军。他高耸入云的宫殿象征着他的权威,而辽阔的河山则是他统治的基石。虽然北方的匈奴人已经逼近了云中塞,但大明王朝的大将们依旧驻扎在细柳营。这位总制官独自享有崇高的地位,然而不知道战乱何时能够结束。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明朝早期的政治军事背景,展现了明初统治者对于边疆安全的高度重视。诗中的“文皇”指明太祖朱元璋,他不仅建立了明朝,而且对国家的稳固和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他修建燕城、修筑边墙,是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这不仅体现了他的政治智慧,也反映了他维护国家安全的决心。诗中提到的“宫阙九重悬象魏”,形象地描绘了都城的宏伟和威严。这里的“象魏”是一种象征国家权力的标志建筑,代表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而“河山千古奠神京”则表达了这种权威不仅仅局限于一朝一代,而是被深深地烙印在国家的山河之中。诗人通过对边疆形势的描述,表达了对国家安定的渴望和对军事力量的信心。诗中的“不知烽燧几时平”透露出一种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对战争的警惕。这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紧张氛围,也显示了诗人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对和平稳定的向往。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明初政治军事状况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定与人民幸福的深切关怀,以及对未来和平的期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