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路非高足,入山力复馀。
所长元有适,于计未为疏。
高见群生扰,间看四体虚。
堪嗟二亩半,促促邑中居。

【注释】

取路:步行。非高足:不是脚力强健的人。入山:进入山林。力复余:指体力尚能支持。所长元有适:所擅长的本在此处。于计未为疏:从计划上讲,还不算太疏漏。高见群生扰:看到山上的鸟兽受惊乱飞。间看四体虚:有时也看到山中树木和岩石因风摇动。堪嗟二亩半:可叹我仅占有两亩多的田地。邑中居:城中居住。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诗人游清源山所见所感的诗。首联写山路险陡,非身强力壮者不可行;颔联写入山后仍觉力不从心,说明此行是勉强为之,非其所好;颈联写山中的景物,既生动逼真,又含蓄蕴藉;尾联写诗人对这种境遇的感慨。全诗以“非高足”开篇,自谦语出《论语·子罕》,言自己并非脚力强健之人,而“入山力复余”,表明此次出游并非其强项,但出于某种原因,他仍然不得不入山。这一句看似平淡,却隐含了他对这次出游的不情愿之情。

第二句“所长元有适”,进一步表达了他的无奈。他所擅长的本在此处,然而这次出游却与他的初衷相悖,使他倍感失落。这里的“适”字,既指“适宜”,“舒适”,也有“适应”、“顺应”之意。他原本以为,自己能够在这清幽秀丽的山水之间找到心灵的慰藉,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这一句,既是对个人处境的描述,也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于计未为疏”一句,更是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纠结与矛盾。尽管他知道这次出游并不适合自己,但他仍然选择踏上这条道路,这其中必然有他的原因。或许是因为某种责任、义务,或许是因为某种信念或者期待,使得他不得不如此行事。然而,从长远来看,这种选择似乎并不明智。因此,他在内心默默地感叹:“于计未为疏”,似乎在说,从这次行动的长远结果来看,它并未达到预期的目的或效果。

接下来的两句,“高见群生扰,间看四体虚”,则是具体描绘了诗人在清源山所见的景象。这里,“高见”指的是远处的景致,而“间看”则是指近处的景物,两者相互映衬,使得整个画面显得更加生动而富有层次感。然而,在这宁静的山野之中,鸟兽受惊乱飞,树木和岩石因风摇动,这些自然景象虽然美丽动人,但也透露出一种动荡不安的气息。诗人通过这样的描述,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更表达了对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局面的担忧与忧虑。同时,他也借此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之情,仿佛在说:“这美丽的山野之中,也充满了战乱的气息。”

最后两句“堪嗟二亩半,促促邑中居”,则是对全诗主题的总结与升华。诗人在诗中多次提到了自己的住所——那片仅有两亩多的田地。在他看来,这个地方虽小,但却是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然而,如今他却只能在城中居住,远离家乡,无法真正享受这片土地带来的安宁与美好。这种无奈与悲凉,让他倍感凄凉。同时,这也反映了他对于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思考,即一个人是否真正幸福快乐,并不完全取决于物质财富的多少,而是要看我们能否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在清源山的所见所闻,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忧虑,同时也体现了他对个人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深入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