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明月照霜天,独向望乡台畔圆。
共看毡裘嘶马上,应同闺被绣鸳边。

《关山月二首·其二》是明代诗人王慎中所作,此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释:

  • 诗句解读
  1. 万年明月照霜天:描述了在清冷的月光之下,整个天地被银白的月亮覆盖,显得格外的寂静与凄凉。
  2. 独向望乡台畔圆:诗人独自站在高高的望乡台上,望着月亮在天空中圆满地升起,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3. 共看毡裘嘶马上:与同伴一起观看那些穿着毡毛披风、骑着马的士兵,他们的身影在月光下拉长,给人一种孤独而又坚韧的感觉。
  4. 应同闺被绣鸳边:想象自己与闺中的女子共享着绣有鸳鸯的被褥,这种对比增加了思乡之情的沉重。
  • 译文展示
  1. 在这寒冷的月光下,整个世界都沐浴在了银白的光辉之中,显得格外的静谧和凄清。
  2. 我独自站在望乡台上,望着天空中明亮的月亮缓缓升起,心中充满了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3. 我们一同观看着那些穿着毡毛披风、骑着马的士兵,他们的形象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孤独但又坚强。
  4. 想象自己与闺中的爱人共同躺在绣有鸳鸯图案的床上,这更加深了我的思乡之情。
  • 关键词注释

  • 万年明月:指时间的长久,暗示了对家乡的思念之久。

  • 霜天:形容天气寒冷,增添了一种孤独和凄凉的氛围。

  • 望乡台畔:特指一个地点,象征着诗人的内心情感寄托之所。

  • 毡裘:古代北方民族的服饰,这里用来象征士兵或战士。

  • 嘶马上:描述士兵们骑马奔跑时发出的嘶鸣声,反映了他们的辛劳和战斗的状态。

  • 闺被绣鸳边:闺房中的被褥上绣着鸳鸯图案,象征着和谐与美好。

  • 赏析:《关山月二首·其二》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隐喻人的内心感受,诗人以“万年明月”开篇,引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接着通过“望乡台畔圆”这一动作描写,表达了他对于家乡时刻的牵挂和期待;最后,通过“毡裘嘶马上”和“闺被绣鸳边”的描写,将思乡之情与日常生活细节紧密相连,使得整首诗的情感表达更加细腻而深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