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林半亩分,自筑一经堂。
衣典充书购,帷垂任圃荒。
诸生来卒业,千里有持粮。
取适弦歌暇,尤难忘岁芳。
【注释】
疏林半亩分,自筑一经堂。 :在疏林之中,有一小半亩地,自己建造一所经学书屋。
衣典充书购,帷垂任圃荒。 :用典当的钱来购买书籍,放下帷幕让花园荒芜。
诸生来卒业,千里有持粮。 :学生们来学习毕业,有好几百里路程可以带着粮食去求学。
取适弦歌暇,尤难忘岁芳。 :趁着闲暇的时候弹琴唱歌,特别忘不了一年中的好时光。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与学生交往的情景。开头两句“疏林半亩分,自筑一经堂”,交代了地点和背景。黄墩,是宋代诗人陈师道的家乡,距县城三十里,地处长江边,风景优美。诗人在这片疏林中,辟一小块土地,自建一座读书的书屋,名“经堂”,即经学讲习之所。诗虽未明言书屋的用途,但由后两句可知,他是为了培养人才而建。“衣典充书购”一句,点明读书费用。典,典当;衣,指典当的衣服。典当的钱用来买书,说明生活清苦,但却能一心治学。“帷垂任圃荒”句,则描绘出一幅田园景色,帷帐下垂,闲散无事,任由菜园荒芜。这既是对书屋环境的具体描绘,也是对读书人清高脱俗、不问世俗的品格的赞颂。
第三联写到“诸生来卒业,千里有持粮”。这里所说的“诸生”,是指学生;“卒业”,是指完成学业;“持粮”,是指携带干粮,准备外出求学。这句的意思是说,学生们来到这里学习完毕,而且还有干粮,可以远行到很远的地方求学去了。这反映了作者对教育事业的关注和对学子们的关心。
第四联“取适弦歌暇,尤难忘岁芳”,写的是在闲暇之余弹奏琴曲歌唱,尤其不能忘记那年春光的美好。这里的“弦歌”指的是弹琴唱歌的活动;“岁芳”,指的是美好的春光。这是全诗的总结和升华。
从整首诗来看,它表现了诗人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和对学生们的关怀,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