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本山中人,与世亦殊调。
迹希河上隐,事仿任公钓。
每托云水欢,颇惬赏心要。
开春气已和,杖策凌危峤。
威夷一溪驶,崩奔两崖峭。
竹柏媚幽户,春泉洒丹灶。
畟畟晓风起,寂寂千花照。
山惊翠涛涌,云残海波跃。
攀萝嵌绝壁,据石发孤啸。
高天若可扪,洞壑杳难眺。
耽游爽经奇,搴裳竟烟奥。
从此驾轻鸿,永谢世人诮。

【注释】

①板障岭:山名。在今河北赞皇西南。②调:情趣,志趣。③河上隐:指《庄子·外物》中“河上有家贫者”事。④任公钓:任公子钓大鱼的故事。⑤云水欢:形容游赏之乐。⑥赏心要:令人愉悦的风光景物。⑦威夷:山名。⑧危峤:山名。⑨畟畟(jie):风声。10千花:百花。①翠涛:青山上流下来的绿水。⑩海波:大海的水。

【译文】

我本来是山中人,志趣与世人不同。

足迹不希罕像河上的隐士,行事仿效任公子钓鱼。

常常托云水之乐,颇能让人心情愉悦。

春天来临,气已和,拄杖登山凌危峰。

山威夷一溪水奔腾,悬崖峭壁两崖高。

竹柏幽静可爱,春泉洒向丹灶旁。

微风吹来,晨光映照,寂寂万花争芳。

青山惊涛涌动,白云残破,海波跳跃。

攀缘着绝壁,踞石而啸,高天可以扪顶,洞壑难以眺望。

喜欢游赏奇景,拔身入烟云深处。

从此乘轻如鸿飞,永远谢绝世人嘲笑。

【赏析】

此诗是诗人于开春时节登板障岭时所作。板障岭为太行山脉之一,位于赞皇西北,距县城约50里。诗人登上山顶后,顿觉心胸开朗,胸襟豁然。于是他放眼四望,发现山下景色迷人。他首先看到的是山间清澈的小溪,接着是险峻峭拔的山峰,还有那挺拔苍劲的竹柏。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地吟出“每托云水欢,颇惬赏心要。”“云水欢”三字形象地描绘了山间清幽秀丽的自然景色,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个宁静、和谐、美丽的世界,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这种境界的喜爱之情。

接下来诗人写景抒情,抒发自己对大自然之美的感受和热爱之情。从诗的前两句可以看出:诗人虽身为山中人,但并不拘泥于传统的山水观念。他不像那些隐士那样追求超世脱俗;也不像那些渔夫那样随波逐流;更不像那些渔翁那样悠然自得。他的“迹希河上隐”,表明了他的与众不同;他的“事仿任公钓”,则说明他追求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意境。

诗人不仅赞美自然景色,而且把观景的愉悦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每托云水欢,颇惬赏心要。”一句,就道出了诗人观景时的心境。“颇惬”二字写出他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享受,使人读来感到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

“开春气已和,杖策凌危峤。”这两句写诗人在春日里登山赏景的情景。“开春气已和”一句写出春天的到来给万物带来了勃勃生机。“凌危峤”则点明了诗人所登的山势险峻。这两个动作描写生动传神地表现出了诗人的豪放不羁的性格和壮阔的情怀。

“畟畟晓风起,寂寂千花照。”诗人站在山顶,只见一阵晨风吹过,山上的草木似乎都在摇曳生姿,给人一种清新之感。“寂寂千花照”则将这一画面定格下来。这句诗既表现了诗人观景时陶醉其中的感觉,又表现出诗人的敏锐观察力。

“山惊翠涛涌,云残海波跃。”这里写的是山中的景色和动态。“山惊”二字用拟人的手法,将山中的水流写得有情感、有活力,给人以强烈的动感,使人感到山中有一股汹涌澎湃的气势在激荡着诗人的心灵。“云残”二字则将云朵写得轻盈飘渺,宛如一幅精美的画卷。

“攀萝嵌绝壁,据石发孤啸。”诗人继续登山欣赏美景。在这里,诗人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攀”、“嵌”、“据”,这些动词都表现出了诗人行动的敏捷和有力。此外,“孤啸”一词既表现出诗人独自登山时的孤独感,又表现出他内心的豪迈和奔放。

诗人在欣赏完美景之后,不禁感叹道:“高天若可扪,洞壑杳难眺。”这里的“高天”与“洞壑”都象征着诗人心中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若可扪”表达了诗人对于未来的期待和向往;“杳难眺”则强调了诗人对于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不懈努力。

最后两句:“耽游爽经奇,搴裳竟烟奥。”意思是说:我喜欢游玩欣赏奇景,终于来到烟雾缭绕的深处。“耽游”和“搴裳”都是动词短语,分别表示喜爱出游和穿鞋的意思。这两个动词短语连用,既表现出了诗人游览的兴致,又表现出了他不畏艰险的精神风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