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船旗鼓旧征夷,槜李城边屡出师。
河绕战场俱是箭,雨当蚕月尽如丝。
宝刀乱后条桑用,白马功成负米骑。
来泊阖闾军败处,越人犹自笑吴儿。
《嘉兴夜泊》是明代王稚登的一首七言律诗,创作于嘉靖末年,游京师期间。此诗通过描绘楼船和战场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渴望。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逐句解读:
首句解析:“楼船旗鼓旧征夷”,这句描述了楼船上飘扬的旗帜和鼓声,象征着古代征战时的威严与气势。
颔联释义:“槜李城边屡出师”,槜李,地名,位于今浙江省桐乡市。这句诗意味着在槜李城的周边地区,频繁地发起军事行动。
颈联赏析:“河绕战场俱是箭”,描绘了河流环绕的战地进行的场景,强调了战争的残酷性和环境的恶劣。
尾联解读:“雨当蚕月尽如丝”,这里的“蚕月”指的是春季,春雨绵绵如同织女纺线的细丝。这句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和哀愁。
主题思想:全诗以战争为主题,通过对楼船、战场、雨丝等自然元素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向往。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于国家兴衰、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
情感表达:诗人的情感复杂而深沉,既有对战争的痛恨,也有对和平的渴望。这种复杂的情感使得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感染力。
文化背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明朝嘉靖末年,当时国家正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诗人王稚登通过描写战争的景象,表达了对和平的强烈渴望,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担忧。
艺术特色:王稚登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如楼船、战地、战场等,这些元素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战争气息的画面。同时,诗人还巧妙地将自然元素融入其中,形成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此外,诗歌的语言简练而富有力量,能够直接触动读者的心灵。
启示意义: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和解读,我们可以了解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破坏和痛苦。同时,它也提醒我们珍惜和平、关注民生、追求共同发展。这种启示意义使得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还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
《嘉兴夜泊》是一首具有丰富内涵和深远影响的诗歌。它以战争为主题,通过对自然景象和战争场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忧。这首诗不仅是明代诗歌艺术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