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门画策却秦兵,公子夺符出魏城。
上客功成心遂死,千秋万岁有侯赢。
【注释】
夷门:即鸿门。
画策:指谋划夺取项籍军。
上客:这里指范增。
功成:指消灭了项羽。
遂死:指自杀。
有侯赢:即“千秋万岁”的典故,指侯赢死后仍名垂史册。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史诗。全诗通过对鸿门宴中几个人物的活动及其结局的描述,表现了项羽和范增的性格特点及历史作用。
首句“夷门画策却秦兵”,是说在鸿门宴上刘邦采纳了张良的建议,以鸿沟为界,与项羽两分天下。这是一句概括性的话,下面就要具体地展开叙述。
二句“公子夺符出魏城”,是写刘邦入关时,项羽听说刘邦已到,立即带兵追赶。刘邦从函谷关逃出之后,项羽就领兵到了鸿门下。刘邦为了表示对项伯和樊哙感激,就拿出了当初在咸阳所得的玉璧,让项伯传给项梁。项梁接过玉璧,表示愿与沛公结为兄弟。于是,沛公就在鸿门举行宴会,向项梁敬酒,并约他第二天再会。这就是“夺符”。刘邦之所以要夺符,是怕项羽怀疑他有篡位之心。而项羽则担心杀了他,会引起诸侯的不满,所以表面上不敢动手。后来,当樊哙杀狗献肉请客时,项羽才借故把樊哙留在营帐里,并下令赐给他剑(当时刘邦也在场)。这就是“出魏城”。
三句“上客功成心遂死,千秋万岁有侯赢”,是对前两句的具体解释和补充。范增认为时机已成熟,就找来项羽的亲信项庄,让他去舞剑助兴,乘机刺杀刘邦,但被张良及时制止。范增长叹道:“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说罢,就拔剑自刎了。张良急忙上前,扶住他道:“天下事大定矣!夫为人臣立名,死固其分也!”意思是说,范增的功劳已经完成了,现在该死了,你何必还要逞能呢?张良劝解后,范增才止住了手。这就是“功成心遂死”。至于“千秋万岁有侯赢”,则是司马迁借古讽今,评论此事。侯嬴是一个无官无爵、不得意的隐士,但他却很有胆识和谋略。当项羽听说刘邦已经占领咸阳,就问身边人谁能去劝说项梁归降。这时,有人推荐了侯嬴。侯嬴来到军营门口,见到一个穿白衣服的壮士,他就走上前去,问道:“将军有闲瑕吗?”那位壮士回答说:“我闲得很。”侯嬴又问:“先生有什么可教我的吗?”那壮士说:“我没有什么可以教你的。”侯嬴又问:“您为什么这样冷淡呢?”那壮士说:“我闲得无所事事啊。”侯嬴说:“如果你真能帮我找到一条出路来报答你的厚恩,那么我一定给你安排一个好职位。”那壮士说:“好吧!那我就等着你去给我安排吧。”侯嬴于是就去见项梁,对他说:“将军拥兵数十万之众,带着项籍的头颅来见项王,项王的霸业就可以建立了。然而,如今将军却背弃了原来的誓言,想要与楚绝交,这实在是很可惜呀!再说,您如果能够杀掉刘邦的话,那么项籍的头就会放在您的座位上。”项梁说:“好极了!我一定要听你的。”于是,侯嬴便去找范增。范增听到这些,心里十分不高兴,但又无可奈何。等到鸿门宴结束以后,范增才找到机会对项羽说:“大王今日的所作所为,无异于跟盗匪作斗争一样。”项羽听了这话,勃然大怒,拔出剑来要杀死范增。范增大声说道:“大王您一定要听从我这个建议吗?您自己想一想,您和高祖不同啊!高祖当年在丰邑的时候,曾梦见一个长着三只眼的怪物,它张开嘴要吃他的头。高祖一害怕就把那个怪物射杀了,从此就成了汉家的天子。现在我听说您要把他和高祖相比,这不是太荒谬了吗!再说,您和高祖比起来,还有不如之处吗?而且高祖夺取天下的时候,只有几十个子弟跟着他,现在大王却拥有十万大军。因此,您现在虽然想消灭他,但是恐怕还没有力量做到吧?”项羽听了范增的话,只好打消了杀刘邦的念头。这就是“功成心遂死”。
这首诗通过描写鸿门宴这一历史事件,深刻揭示了项羽和范增的性格特征及其所起的作用。项羽是一个骄横跋扈、刚愎自用、自视甚高而又多疑的人。他在鸿门宴上杀死了刘邦,是因为他认为刘邦有篡夺帝位的野心。范增是一个老谋深算、善于揣摩他人心意的人,他看出了项羽的弱点,因而决定帮助他除掉刘邦。但当他发现项羽犹豫不定时,又改变了主意,认为应该利用这个机会除掉刘邦。最后,由于项羽的犹豫不决,范增终于失去了信心,只好自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而且还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