峭壁倚峥嵘,孤标接太清。
莫愁天柱折,遥对雪山倾。
晓散扶桑影,寒飘落木声。
伊人看独似,高士漫题名。
【注释】
谒詹咫亭先生于巢云书院 兼呈社中诸友其二
谒:探望。詹咫亭:詹可大,字咫亭。詹可大有才学,曾为翰林院编修。
峭壁倚峥嵘,孤标接太清。莫愁天柱折,遥对雪山倾(莫愁:一作“愁莫”,一作“愁”)
峭壁:陡峭的山崖。峥嵘:形容山峻。
天柱:神话传说中昆仑山有八柱擎天,这里比喻险峻的山峰。
莫愁:不要忧愁。
遥对:远远相对。
太清:指天空。
孤标:高耸的标格或志趣。
伊人:此处指作者自己。
独似:独自像……
漫题名:随意地题名。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拜访詹可大先生巢云书院时所作。诗中描写了登高望远、览胜怀古的豪情,以及抒发了与友人共游山水的愉快之情。此诗写景抒情相融相映,意境开阔,笔力遒劲,富有韵味。
首句“峭壁倚峥嵘,孤标接太清”,以“峭壁”和“峥嵘”点出险峻的山峰;以“孤标”和“接太清”表现其高耸入云、气吞万里的气势。“峥嵘”一词,既点出山势险峻,又写出了峰峦起伏、云雾缭绕的景象。而“太清”二字则将山峰置于更广阔的天地之间,使得山峰显得更加雄伟壮观。整句诗不仅描绘出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更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第二句“莫愁天柱折,遥对雪山倾”。诗人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将山峰比作天柱,将雪山比作倒挂的钟。这种夸张的手法使得山峰更加高大、威武,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之情。然而,诗人并没有因此而产生畏惧之心,反而以“莫愁”二字来表达自己的豁达胸怀。
第三、四句“晓散扶桑影,寒飘落木声”。这两句诗描绘了清晨时分,阳光初照、万物复苏的景色。诗人用“晓散”来形容早晨的阳光渐渐消散,用“落木声”来形容风吹树叶沙沙作响的声音。通过这些细腻的描绘,诗人成功地营造出了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同时,这也为后两句的抒发情感做好了铺垫。
最后两句“伊人看独似,高士谩题名”。“伊人”指的是作者自己,而“高士谩题名”则是说作者虽然自认为才华横溢,但却无法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誉。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奈和感慨。然而,诗人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追求,而是继续努力前行。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此诗不仅描绘出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更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同时,诗人还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语言传达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