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马荒城下,空翠围峰峦。
一闻端氏名,怀古生长叹。
忆昔晋茅土,珍重天王颁。
大纲渐颓废,宗社寻凋残。
谁能有其国,三家赵魏韩。
常闻享世禄,况复叨其官。
忍使冠裳鬼,蒸尝血不残。
相与封其子,乃有尺土安。
乾坤互消长,日月跳弹丸。
秦兵恣吞食,列国同凄酸。
周室亦沦没,其馀何以观。
屹屹端氏城,秋菊还春兰。
上有云雾蒙,下有茗葛盘。
行人无限恨,深夜月明寒。
端氏城
《端氏城》,是一首描写古代城池和人民生活状况的诗歌。诗中通过对端氏城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民的生活艰辛。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 系马荒城下,空翠围峰峦。
注释:诗人来到一座荒废的城池,周围是茂密的绿色山峦。
赏析:诗人以“系马”开头,描绘了一幅荒凉的景象。紧接着,他用“空翠”来形容周围的山峦,给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感觉。这种描述手法使得整首诗充满了一种荒凉、孤独的氛围。
- 一闻端氏名,怀古生长叹。
注释:听到端氏的名字,诗人不禁感叹起往事和历史。
赏析: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他对端氏城的深厚感情。端氏城作为一个历史遗迹,承载着许多关于过去的故事和回忆。诗人通过“怀古生长叹”这一动作,展现了他对过去的怀念之情。
- 忆昔晋茅土,珍重天王颁。
注释:回忆起晋朝时期,皇帝赐予端氏城的土地和荣誉。
赏析:这段诗句表达了诗人对端氏城历史的尊重和怀念。晋朝时期,端氏城曾经是皇帝赐给的重要土地和荣誉的象征。诗人通过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回顾,表达了对过去辉煌的敬仰。
- 大纲渐颓废,宗社寻凋残。
注释:端氏城的城墙已经破损不堪,国家也随之衰落。
赏析:这里诗人用“大纲渐颓废”来形容端氏城的现状。随着时间的流逝,原本坚固的城墙已经变得残破不堪,国家的繁荣也遭到了破坏。这一描述体现了诗人对当前社会状况的担忧。
- 谁能有其国,三家赵魏韩。
注释:现在哪个国家能够拥有它的领土呢?只有赵国、魏国和韩国。
赏析:这里诗人指出,在当前的乱世中,只剩下这三个国家还保持独立。这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以及对和平稳定的渴望。
- 常闻享世禄,况复叨其官。
注释:常常听说享受世袭的俸禄,何况又担任官职。
赏析:这里诗人用“享世禄”和“叨其官”来形容端氏城及其居民的社会地位和待遇。虽然他们已经享受到了世袭的俸禄,但是仍然面临着战争和动乱的威胁,这使得他们的处境更加艰难。
- 忍使冠裳鬼,蒸尝血不残。
注释:忍心让那些穿着官服的人变成鬼怪,他们的鲜血不会流干。
赏析:诗人通过这个比喻,表达了他对当前社会现状的愤怒和不满。他认为那些生活在战乱中的人们已经受到了极大的苦难,但是统治阶级却依然奢侈浪费,不愿意为百姓谋福利。这种态度让诗人感到非常愤慨。
- 相与封其子,乃有尺土安。
注释:互相把守着各自的领地,才有了一丝安全感。
赏析:这里的“相与封其子”指的是各个家族或势力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而相互勾结,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这种关系虽然带来了一定的安定感,但也暴露出了社会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
- 乾坤互消长,日月跳弹丸。
注释:天地之间相互交替,日月如同弹丸般跳跃不定。
赏析:这里诗人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宇宙的变化无常。天地之间的交替和日月的跳动都是自然而然的现象,但在这个背景下,它们却显得如此短暂和不可预测。这种描述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 秦兵恣吞食,列国同凄酸。
注释:秦国的军队肆意地吞并其他国家,各国都感到悲哀和无奈。
赏析:这里诗人描述了当时战国时期的战争形势。秦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它不断扩张自己的领土,其他国家则面临着被吞并的风险。这种局势使得各国都感到悲哀和无助。这种描述体现了诗人对战乱带来的灾难的关注和忧虑。
- 周室亦沦没,其馀何以观。
注释:周朝的灭亡也是无可奈何的事,其他朝代的情况如何呢?
赏析:这里诗人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周朝的灭亡是否是唯一的出路,还是还有其他可能的选择?这个问题引发了读者对于历史发展和人类命运的思考。
- 屹屹端氏城,秋菊还春兰。
注释:巍峨的端氏城屹立在那里,就像秋天盛开的菊花和春天绽放的兰花一样美丽。
赏析:这里诗人用“秋菊”、“春兰”来形容端氏城的美丽与坚韧。秋菊代表着坚韧和毅力,春兰代表着生机和希望。这种对比突出了端氏城作为历史遗迹的价值和意义。
- 上有云雾蒙,下有茗葛盘。
注释:上面是被云雾笼罩的地方,下面则是种植茶叶和葛根的地方。
赏析:这里诗人用“云雾蒙”和“茗葛盘”来形容端氏城周边的环境。云雾象征着神秘和未知,而茶和葛则代表了自然和文化。这种描述不仅展现了端氏城的自然风光,也暗示了这个地方的文化内涵。
- 行人无限恨,深夜月明寒。
注释:行走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心中充满了无尽的遗憾,深夜月光明亮而寒冷。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人们在端氏城周围的感受和心情。他们可能因为战争、政治动荡或个人原因而感到痛苦和失望。而夜晚的明月则给他们带来了一种孤独和凄凉的感觉。这种描述反映了人们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