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梁不可游,回登怀玉颠。
应龙喷白雾,接我升云烟。
凭轩望四海,溷闷良可怜。
可怜者谁子,白马来翩翩。
明哲困槽糖,康子骛轻轩。
嬿婉逞一顾,力违成过愆。
倾城亦何益,伤哉诚嗟叹。
【注释】
玉梁:即“玉阶”,指台阶。游:游赏。怀玉颠:指登上玉阶的最高点,也即“玉颠”。应龙: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异的兽。《楚辞·天问》:“何壮士之不云兮,扬云霓而暴兴。”《文选》作“应龙”。白雾:白色的云雾。接我升云烟:意谓与我在云雾中相遇。轩:车前的横木。望:眺望。倾城:倾覆城郭,这里指被贬谪。嗟叹:长声叹息。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被贬谪到岭南时,在登高望远中产生的感慨和哀伤。诗中抒发了作者对政治上失意的不满,以及因遭谗言而被流放的悲愤之情。
“玉梁不可游,回登怀玉颠。”这两句是全诗的总起句。意思是说:玉梁不能游玩,只好返回去登上最高的玉阶。“怀”字,写出了诗人对玉阶的依恋。“玉颠”指台阶最上边的地方,也就是最高处,“怀”则表明留恋之情。这一句看似平淡,却有很深的含义。
接下来三句,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描绘出他在登高望远中的所见所感:天上有神龙吐出的白色烟雾,好像要把他接引到云雾之中;自己站在高楼上向远处眺望,觉得天下都是一片混乱,令人十分痛心。这几句是全诗的核心部分,也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应龙喷白雾,接我升云烟。”应龙本是一种神异的动物。据《山海经》记载:“东海中有大鱼,其状如牛,名为应龙,见则天下大旱。……今南方有赣巨人,人面长臂。”《太平御览》引《山海经》说:“应龙出海,得珠子,戴之,去水千里。”可见应龙吐雾,是神话传说中常有的事。“接我升云烟”中的“接”字,既指应龙用其口中之水将诗人引入云端,也暗示诗人被贬谪到岭南,就像神物将他带入云端一般。
“凭轩望四海,溷闷良可怜。”这两句是诗人登高望远后,看到的景色。凭轩观望,意味着诗人居高临下,俯瞰着辽阔的大地。但看到的景象却是“四海溷(混浊)闷”,即四海之内都显得十分混沌不清。“可怜”二字,不仅表现了诗人的忧闷、惆怅,而且表现了他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这两句是全诗的第二部分,是诗人登高望远后产生的感受。“溷闷”一词用在这里,是很有分量的。
“可怜者谁子,白马来翩翩。”“可怜者”是指那些受委屈的人。“谁子”就是“谁氏之子”的意思。这一句是全诗的第三部分。诗人把同情的眼光投向了那些受到冤屈的人,对他们寄予了深深的关怀。诗人在诗中没有说出是谁受到了不公的待遇,但读者不难想到是谁。“白马来翩翩”,是说那些无辜的人骑着白马飞跑而来。“翩翩”形容马奔跑时轻盈快捷的样子。这两句既是对前面诗句的具体化,又是全诗的第四部分,是全诗的重点,是诗人表达感情的地方。诗人通过对这些被冤屈者的描写,表达了自己的同情、怜悯之心。
“明哲困槽糖,康子骛轻轩。”“明哲”是明智的人,“康子”指晋康王,他是晋朝的一位国君。这两句是全诗的第五部分,诗人用这两个历史典故说明:只有明智的人才不会陷入困境之中,像晋康王这样的君主才会驾驭住马车。这几句是对前面诗句的进一步发挥,也是全诗的第六部分,是全诗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诗人感情表达的地方。诗人通过这一层意思,表达了自己对于政治上的失意的无奈和不满,也表现了自己对当政者的失望和批评。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最后一部分。诗人用“嬿婉逞一顾”来形容那些被贬谪之人得到君王的宠幸,他们得以展颜欢笑;而“力违成过愆”则是说即使违背了君王的意愿,仍然会酿成大错。这两句是全诗的第七部分,也是全诗的最后一部分,它既是对前面诗句的解释和总结,又是全诗的第八部分,是全诗的结束,更是全诗的高潮和重点所在。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诗人巧妙地借助于自然景物来抒发情感和表达思想,这种以象为托、托物讽喻的表现方式,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屡见不鲜的。
【译文】
玉阶不能游玩,只能回头登上最高的地方。
天上有神龙吐出的白雾,仿佛要将他带到云雾之中。
站在高楼上向远方眺望,天下一片混乱不堪,令人十分痛心。
被冤屈的人骑着白马急驰而来,真是可怜!
只有聪明睿智的人才不会陷入困境之中,晋康王这样的君主才会驾驭住马车。
君王宠爱的妃子们尽情地笑,然而违背了君王的意愿却酿成了大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