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闾迟佳人,日莫期不来。
拂衣舍之去,去上延秋台。
旗旌蔽原坂,鼓角鸣且哀。
黄鹄翔不下,腐鼠鸱见猜。
壮士愤国难,抚剑但徘徊。
白日倏西倾,怆惋肝肺摧。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杂诗三十二首》中的第十三首。全诗如下:
倚闾(yǐ jī)迟佳人,日莫期不来。
拂衣舍之去,去上延秋台。
旗旌蔽原坂(fú zhēng bì yuán bǎn),鼓角鸣且哀。
黄鹄翔不下(háo hú xiáng bù xià),腐鼠鸱(chī chí)见猜。
壮士愤国难,抚剑但徘徊。
白日倏西倾(shū shí xū xī qīn),怆惋肝肺摧。
注释:
- 倚闾:倚靠在里门旁边,形容等待某人的样子。
- 日莫:太阳落山的时候。
- 拂衣:整理衣服,表示离开。
- 舍之:舍弃,离开的意思。
- 延秋台:指登上高处观望。
- 旌旗:古代用来指挥军队的旗帜,此处泛指旗帜。
- 鼓角:指战鼓和号角。
- 腐鼠鸱:比喻无能而又奸诈的人。
- 黄鹄翔不下:黄鹄即天鹅,飞翔时高不可攀。
- 鸱:同“鸮”。
- 壮士:有志向和抱负的男子。
- 抚剑:抚摸着剑柄,表示感慨或沉思。
- 怆惋:悲伤叹息。
- 白日:这里用作动词,意为太阳落下。
- 倏:迅速。
- 西倾:太阳落向西边。
- 肝肺摧:形容内心极其悲痛。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危难的担忧和对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首句描绘了一位期待佳人归来的女子在黄昏时分的情景,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对美好事物的渴望。第二句则表现了女子的失望情绪,她希望对方能如期而来,然而最终没有实现。第三句通过描述女子拂去衣物离开的场景,进一步强调了她的失望和离去的决心。
接下来的诗句描绘了女子登上高处观望的景象,但所见并非她所期待的,而是令人悲哀的战场景象。第四句以腐鼠鸱的形象比喻那些无能而又奸诈的人,表达了对这些人的不满和鄙视。第五句则是对壮士的描写,他们有着远大的志向和抱负,但在国家危难之际却感到无能为力。第六句通过抚剑的行为,表达了壮士内心的感慨和无奈。
最后两句则是对整个局势的描绘,太阳落下,天地间显得无比凄凉和悲伤,这进一步加深了整首诗的悲壮氛围。整首诗通过对人物、场景和情感的刻画,展现了作者对国家的忧虑和对英雄的呼唤,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痛苦和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