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马不恋越,荆禽岂巢燕。
鸲鹆渡汶水,君子忧未然。
柰何容游子,率尔辞故山。
行兽顾丘林,出云有归还。
交交声利途,轩车日骈阗。
谁念牛下人,悲歌夜中叹。
豪门有弃襦,我衣怕不完。
张仪惧诸侯,泄柳乃闭关。
贫贱岂尽愚,时命当自安。
【注释】
①“代马”句:代郡马,不吃越地的草,不恋越王。
②“荆禽”句:荆雀不会去巢燕国。
③“鸲鹆”句:山鹊渡水,君子忧未然(意指国家将有大患)。
④“柰何”句:我怎敢留游子,让他离开故山呢。
⑤“行兽”句:行兽回头看着丘林,出云有归途。
⑥“交交”句:路上的行人都声名利禄之途,车马日以增多。
⑦“张仪”句:张仪怕诸侯,于是关闭关门。
⑧“贫贱”句:贫穷的人不一定愚蠢,人的时运应该自己安排。
【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寓意之作,通过代马、山鹊等动物的遭遇抒发诗人对当时政治黑暗的不满和对前途的忧虑。
开头两句“代马不恋越,荆禽岂巢燕”,用典,写代马与越鸟的情态。据《史记·平津侯列传》记载,代地是秦将蒙恬所建,地处边塞,距中原极远。这里借以比喻那些身居显位却无心报国的小人。接着“鸲鹆渡汶水,君子忧未然”,写鸲鹆(喜鹊)渡过汶水,君子担忧尚未出现。这里借以比喻那些奸佞之徒,他们飞过边境而不顾,只图个人荣华富贵,根本不顾国家安危。
下面六句是作者对现实政治的揭露和批评。“奈何容游子,率尔辞故山。”“奈何”即奈何,无可奈何,指诗人无能为力的苦闷。“游子”即流放在外的人。诗人看到一些被贬之人纷纷离开故土,心中十分悲凉,不禁发出“奈何”之叹。“行兽顾丘林,出云有归还。”这两句写流落之人在旅途上回首观望家乡的景象。“出云”即指归途,诗人希望他们早日回到故乡。然而“出云有归还”又使人感到诗人对他们的担心。
接下来八句描写了社会上的名利场,表现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愤慨之情。“交交声利途,轩车日骈阗。”“交交”,形容车马往来繁忙。轩车,高车,古代贵族所乘的车。骈阗,车声相闻之意。这些车马往来,都是追逐声名利禄的。“谁念牛下人,悲歌夜中叹。”“牛下人”,指地位低微的人。“牛下”,指驾车的奴隶。《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载:“秦王谓范雎曰:‘寡人闻先生购物于秦,今欲吞赵且有意乎?‘范雎对曰:‘非买臣之所以售名得官者。’秦王笑曰:‘先生以为何如?‘范雎对曰:‘大王欲攻匈奴,非五万五千骑不可,请以大王王之。’秦王曰:‘先生何以教我?‘‘曰:大王尝释赵而攻中山,五年不胜,遂拔中山兮。大王乃用五校之兵而大胜二十万之军。今王乃收其民而复之,此所以十万而攻赵也。’秦王曰:‘先生之计安出?‘范雎对曰:‘愿大王举功毛义,使三晋之君听而效之。’‘秦王曰:‘吾固已定取邯郸矣,余皆易破矣。奈何!’‘范雎对曰:‘大王虽得邯郸,犹为秦所制耳。今苟得如园,则九鼎可致;若不得如园,则亡从入耳,故曰:必欲急符赵王,先令如园之国不虚耳。’”“牛下人”就是奴隶,诗人通过这个典故说明他们受尽屈辱,但统治者并不关心百姓疾苦,只顾自己享乐。最后两句“豪门有弃襦,我衣怕不完。”意思是说:豪门贵族家的衣服多得很,穿不完,而我的衣服却很单薄。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以及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结尾两句“张仪惧诸侯,泄柳乃闭关”,“张仪”即张仪,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据《史记·张仪列传》记载,张仪曾劝秦惠王出兵攻打魏国,结果秦国获胜。后来张仪又劝说魏王归附秦国。“泄柳”,即司马穰苴。他是齐景公时的一位忠臣,曾辅佐齐君治理国家,使齐国强盛一时。后来他奉命镇守边境,抵御外敌入侵,立下赫赫战功。这里借以表明诗人对于忠臣的崇敬和敬仰之情。“张仪惧诸侯”,指张仪害怕其他诸侯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泄柳乃闭关”,指司马穰苴因齐君重信守约而闭门不出。这两句诗既表现了诗人对忠臣的敬佩之情,也表达了他对于忠臣被排挤、不被重用的忧虑和感叹。
这首诗运用寓言和典故手法,通过对动物、人物的刻画和议论,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忧虑之情。全诗语言简练、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