莹蹄骍角向东菑,短笛轻蓑跨牧儿。
春雨一犁归陇后,夕阳三径下山时。
桃林已见櫜戈早,渤海休嫌卖剑迟。
明主只今忧稼穑,农人处处咏来思。
【注释】
莹蹄:洁白的牛蹄。骍角:赤色牛角。向东菑:向东方耕田。牧儿:牧牛的人。
春雨:春天的雨水。一犁归陇后:犁过地后,把犁藏起来。陇:指田间。
桃林:桃花林。橐戈:装在弓上的箭袋。渤海:渤海国,即高丽,今朝鲜半岛北部。
卖剑迟:卖掉剑。
明主只今:现在的皇帝。稼穑:农作物。
来思:思念。
【赏析】
此诗为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春至夏所作,题作“应制”,是应唐玄宗之命而作的应景诗。首句写画牛人的形象;二、三两句写画牛人的活动;四、五两句写画牛人的心情;末了点明主题。全诗语言平易自然,情真意切。
开头两句,诗人以精炼的语言刻画了牧童骑牛的生动形象。“莹蹄”和“骍角”分别形容马和牛的美丽。“向东菑”表明牛正在耕地,“短笛轻蓑”说明牧牛人正在吹笛子,穿蓑衣,骑着牛,悠闲自在的样子很可爱。
第三句“春雨一犁归陇后”描绘出一幅春雨过后,牛儿归来耕田的画面。“一犁归陇后”,意思是说,这头牛耕了一亩地,然后便把犁藏在田地里,自己回去休息去了。这一句诗既写出了牧童放牛的情景,又表现出牧童勤劳、朴实的性格。
第四句“夕阳三径下山时”,描写的是牧童回家后的生活情景。“三径”是指通往家的小道,“下山时”说明牧童正从山上往家走。这句诗写出了牧童放完牛后的闲适生活。
接下来两句“桃林已见櫜戈早,渤海休嫌卖剑迟。”写的是牧童对战争的看法。“櫜戈”指收起弓箭,“卖剑迟”则是指卖兵器,这里比喻停止战争。通过牧童的所见所闻,诗人传达出了自己对国家和平安宁的渴望,同时也表达了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痛苦和灾难的痛心疾首。
最后两句“明主只今忧稼穑,农人处处咏来思。”则是诗人对国家的忧虑与期望。“明主”指的是贤明的君主,“稼穑”代表农作物,“来思”则指思念之情。诗人希望国家的领导人能够关注农民的疾苦,保护他们的庄稼,让农人安居乐业,从而表达出他对国家安定繁荣的美好期盼。
这首诗通过描绘牧童放牛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平、人民安乐的渴望以及对战争带来的痛苦的痛心疾首。同时,它也展现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深深忧虑和期待,希望统治者能关注并保护农民的利益,实现国家的繁荣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