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路多窘迫,旷然同众趋。
发步未成矩,榛棘已盈涂。
行人笑蹩躠,自顾益踌躇。
暂得美荫息,似欲忘其躯。
岂敢厌纷浊,颇能遂疏愚。
乃知佩明月,不如服草珠。
虽有万金鼎,所安在陶盂。
至德贵愔翳,皂白始兴诛。
珍重广成诀,静看鸡与凫。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赏析作者情感及理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明确题干要求,如本题“格式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考生要先翻译诗歌,然后分析诗歌的内容,最后赏析诗歌。

首先翻译诗歌,要注意关键字词的落实,如“窘迫”、“同众趋”、“发步”,“荆棘”等;

其次要概括诗歌内容,如第一句“世路多窘迫”,第二句“榛棘已盈涂”;第三句“行人笑蹩躠”,第四句“自顾益踌躇”;第五句“暂得美荫息,似欲忘其躯”,第六句“岂敢厌纷浊,颇能遂疏愚”。最后是赏析诗歌,如“乃知佩明月,不如服草珠。”这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虽有万金鼎,所安在陶盂”,这句表明了诗人对世俗财富的淡泊。

【答案】

①世路多窘迫:世间的道路充满了困境和险阻。

②旷然同众趋:旷然,旷达的样子。众人都随大流,我亦随众而趋,无所顾忌。

③发步未成矩:走路的时候还没有遵循规矩。

④榛棘已盈涂:路上长满了荆棘。

⑤行人笑蹩躠:行走的人因脚被荆棘扎而笑自己行动不便。

⑥自顾益踌躇:回头看看自己,更加感到迟疑不决。

⑦暂得美荫息:暂时得到了遮蔽。

⑧似欲忘其躯:好像想忘记了自己的身体。

⑨岂敢厌纷浊:怎么敢嫌弃污浊。

⑩颇能遂疏愚:能够顺从自然,远离尘世的烦忧。

⑪乃知佩明月:才知道佩戴着明月。比喻清高超脱。

⑫不如服草珠:不如佩戴着野草的珠子。比喻清高超脱。

⑬虽有万金鼎:即使有很多金银财宝也比不上一个普通的瓦罐。比喻清高超脱。

⑭所安在陶盂:我的所求在哪里?陶盂,古代盛酒或盛水的瓦器。这里指简陋的居处。

⑮至德贵愔翳:高尚的德行在于保持内心的宁静。

⑯皂白始兴诛:开始时不分是非就加以惩治。

⑰珍重广成诀:珍重老子的教诲。广成子,即老子,《庄子》书中的思想家。《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老子西出函谷关前曾向关令尹喜辞行,尹喜作《道德经》赠之。后因称道家著作为《道德经》,或简称《老子》。

⑱静看鸡与凫:静静地看着鸡与野鸭在水中游戏。形容心无杂念,安然自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