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舟乘流上,日行不百里。
春冰已到海,鱼龙未出水。
地涸泉脉细,天黄尘霾起。
清波间长洲,盘桓进复止。
岂徒旅色愠,三农未有喜。
青青垄亩麦,沙砾压欲死。
苍天亦何意,不复闵赤子。
科徭岂宜缓,公事聚如蚁。
无雪蝗已兆,鲜雨旱恐继。
纵多良有司,焉能救疮癠。
臣愿告九阍,旁求到胥靡。
甘霖遍海内,新绿生地底。
吾当沽浊酒,兼欲致双鲤。
浩歌下长川,痛饮济州市。
南望湖
牵舟乘流上,日行不百里。
春冰已到海,鱼龙未出水。
地涸泉脉细,天黄尘霾起。
清波间长洲,盘桓进复止。
岂徒旅色愠,三农未有喜。
青青垄亩麦,沙砾压欲死。
苍天亦何意,不复闵赤子。
科徭岂宜缓,公事聚如蚁。
无雪蝗已兆,鲜雨旱恐继。
纵多良有司,焉能救疮癠。
臣愿告九阍,旁求到胥靡。
甘霖遍海内,新绿生地底。
吾当沽浊酒,兼欲致双鲤。
浩歌下长川,痛饮济州市。
【注释】:
- 南望湖:诗中以“南望”为题,可能是作者在南方的一个湖泊。
- 牵舟乘流上:牵著船儿,顺着江水漂向上游。流,指江水。
- 日行不百里:每天的行走距离不超过一百里。
- 春冰已到海,鱼龙未出水:春天的冰块已经到达了海洋,而像鱼儿和龙一样的大鱼还没有从水中出来。比喻事情发展迅速。
- 地涸泉脉细:地面干旱,泉水细长。
- 天黄尘霾起:天空被黄色尘土覆盖,形成雾霾。
- 清波间长洲,盘桓进复止:清澈的波浪之间,出现了一块长洲岛,但一会儿就又停止了前进。
- 岂徒旅色愠:难道只是我旅途中感到愤怒吗?
- 三农未有喜:农民们没有收获的喜悦。
- 青青垄亩麦,沙砾压欲死:青青的田野里,庄稼被压得快要死了。
- 苍天亦何意,不复闵赤子:苍天为什么这样无情呢?不再可怜那些受苦人了。闵,怜悯,同情。赤子,老百姓。
- 科徭岂宜缓:征收赋税徭役应该不应该放松?
- 公事聚如蚁:公家的事情堆积得像蚂蚁一样多。
- 无雪蝗已兆:没有雪灾,但是已经有蝗灾的迹象。
- 鲜雨旱恐继:虽然很少下雨,但是旱情可能会继续。
- 纵多良有司:即使有很多贤明的官员。
- 焉能救疮癠:他们怎么能救治这些病入膏肓的人呢?
- 告九阍:告诉九重天门的帝王。
- 旁求到胥靡:到处寻找那些逃亡在外的人们。
- 甘霖遍海内:普降甘霖,使得四海之内都得到了滋润。
- 新绿生地底:新芽萌发,生长在土地的表层之下。
- 吾当沽浊酒:我要喝这杯浑浊的酒来解忧。
- 兼欲致双鲤:并且还想要捕两只鲤鱼回来。双鲤,指两条鲤鱼。
- 浩歌下长川:浩浩歌声,飘向下游的江河。
- 痛饮济州市:痛痛快快地喝酒,畅饮于济州城下。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是杜甫在潭州时所作。当时诗人正处在颠沛流离之中,生活非常艰苦,但他仍然关心国家大事,对民生疾苦深表忧虑,因此写下这首慷慨激昂的《南望湖》。
首联写诗人站在船上眺望着前方。他乘坐的小舟随着江水的流动向前驶去,然而每日的行程只不过百里左右。此句既描绘了诗人漂泊江湖的孤寂与无奈,又暗含了诗人对于国家局势的忧虑。“春冰”一句,诗人用比喻手法表达了对时局动荡不安的感慨。同时,也暗示出自己的处境如同被冰冻的大江一样,难以自拔。颔联进一步描绘了当时的自然景色以及诗人的感受。尽管春天的冰块已经融化到了海水之中,但是象征着大鱼龙的生物还未从水中出现,这反映出诗人所处时代的政治形势并不明朗,充满了不确定性。尾联则是全诗的升华之处。诗人不仅表达了自己对于农民丰收无望的深深担忧,更是通过“苍天”、“赤子”等词汇表达了对统治者的不满和愤懑之情。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希望能够得到皇帝的宽恕和理解的愿望。尾联还体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责任感。最后两句中,杜甫希望向皇帝申诉自己的冤屈,并希望朝廷能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援助。然而,现实却是官府众多,事务繁杂,使得他无法找到合适的机会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他只能借酒浇愁,痛饮于济州城下。整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绘以及对人物情感的抒发,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同时也展现了他对于社会的深刻关怀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