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行山在眼,到门山忽失。
去郭仅七里,攀磴穷百尺。
岩姿互明晦,潭影杳深黑。
步倦松暂憩,醉眠草堪席。
不逢试剑人,犹睹试剑石。
台殿半空起,鸡犬下方隔。
经声杂梵呗,禅定悟空寂。
晋唐历劫多,刘白不世出。
阒剧固殊调,登览各有适。
重来预作期,昨游宛然忆。
了性未有因,寓形何苦役。
依此憺忘归,于焉永终日。

【译文】

船行在山中,山就在眼帘。走到门前,忽然失了山。

去城郭只七里,攀登石梯上百尺。

岩洞的外形互相明灭,潭影幽深黑黝。

走累了松树做休息的地方,醉了就睡草垫当席。

没有遇到试剑的人,但看见试剑石。

台阁殿宇半空而起,鸡犬在下隔开。

佛寺里的梵呗杂着经声,禅静悟空寂寥。

晋代唐朝历劫已多,刘白是非凡人才。

寂静与喧嚣固然不同调,登览各有适意。

这次重来预先作准备,昨游宛然在眼前。

了悟本性没有因由,寄托身形何必役使?

依此心境恬淡忘归,于此永日度时光。

【赏析】

《游虎丘》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纪游诗。虎丘是苏州著名的风景胜地,相传春秋时期吴王阖闾葬于此地为丘,故名虎丘。唐宋以来,虎丘成为游览胜地。李白曾于天宝三年(744)和开元十六年(728)两度游苏,并写下《乌栖曲》、《秋浦歌》等诗篇。本诗即是他游虎丘所作。

开头两句,写舟行所见的景色。“舟行”二字点明题旨。山在水中,舟行山际,如在画中,这是虎丘的特色。山在眼际,而门山忽出水面。这里用“舟行”来描写虎丘山的特点,形象生动。“去郭”句,写登山之难。虎丘离城仅七里路,而登山却有百尺高。“攀磴”,即爬山。这一句既写出虎丘的高峻险峻,又写出诗人登山时的艰难。“岩姿互明晦”四句,写虎丘的景色。虎丘的山峰起伏,岩石参差,时隐时现;潭水清冽,幽暗深沉;树木蓊郁,花草扶疏。“步倦松暂憩”,“醉眠草堪席”二句,写诗人登山后的情态。“松”指山中的古松,“草”指山中的野草。这两句说:因为走得疲劳而靠在松树上稍作休息,因为醉了而卧在野草上打个盹儿。这既是实写,也是虚写,是作者当时真实的心情的反映。这两句与前面写景的句子相呼应,使虎丘的自然景色更加鲜明突出。

五、六句,写虎丘山上的景点。“不逢试剑人,犹睹试剑石”,化用了《史记·留侯世家》:“壮士之意气,尽矣!长乐钟声一何悲,冠缨索索尽落,士皆相视而涕泣,放兵罢弹。”的诗意。《史记》写的是张良在长乐宫撞柱的故事,李白化用其意境,写自己登上虎丘后所看到的景象:“不逢试剑人,犹睹试剑石”。虎丘山上有名的景点很多,如剑池、剑亭等,但李白并没有一一写出,而是选择了“试剑石”这一最有特色的景点加以描绘。试剑石位于虎丘山南麓的断痕桥北端,相传为吴王阖闾铸五把宝剑之地,故名“试剑石”。石上刻有“试剑石”三个大字。据史书记载,阖闾曾在此试剑石处铸五剑,以应五方之帝。李白在这里看到的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而已,但它却引起了他对往事的回忆。

最后两句,写虎丘的人文景观。“台殿半空起,鸡犬下方隔”,写虎丘上的台阁殿宇高耸入云,下面只有几户人家。这两句是说:台阁殿宇半空而起,下面只有几户人家相隔离。这几句诗虽然只是对虎丘的人文景观作一般性的概括,但它们却给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虎丘不仅有壮丽的自然景色,而且还有美丽的神话传说和悠久的历史传统。这些人文景观都深深地吸引了李白的目光。因此,他在这首诗中对虎丘的人文景观作了详细的描绘。

整首诗以写景为主,寓情于景之中,情景交融,富有情趣。《游虎丘》语言流畅自然,清新明快,是李白咏物言志诗的代表作之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