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黄花节,三秋白雁来。
相携百雉上,长啸万山开。
木落呼鸾道,云生朝汉台。
羽书飞正急,城角暮吹哀。
《登粤秀山》是一首七言律诗,由宋代诗人王之道所作。下面是对该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第1-2句:
九日黄花节,三秋白雁来。
- 九日黄花节:指的是农历九月九日的传统节日,也称为重阳节或菊花节,古人有登高赏菊的习俗。
- 三秋白雁来:秋季是大雁南归的时候,这里的“白雁”指的是归来的大雁。
第3-4句:
相携百雉上,长啸万山开。
- 相携百雉上:形容大家手拉手一起登上高处,共同欣赏风景。
- 长啸万山开:指大家在山顶上放声长啸,让万山为之震动。
第5-8句:
木落呼鸾道,云生朝汉台。
- 木落呼鸾道:树木凋零,秋天的声音似乎在召唤着鸾鸟(古代传说中的神鸟),这里的“鸾”指的是凤凰,象征着高贵与吉祥。
- 云生朝汉台:天空中云彩升起,仿佛是在迎接早晨的汉朝皇宫。这里的“朝汉台”指的是朝廷或帝王所在地。
第9-10句:
羽书飞正急,城角暮吹哀。
- 羽书飞正急:这里指的是紧急的军书正在飞传,可能是战事紧急或者有重要的消息传来。
- 城角暮吹哀:傍晚时分,城墙上的号角声显得格外凄凉。这里的“哀”字表达了一种悲伤的情感,可能是对战争、离别或其他不幸事情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秋天景色的喜爱和对生活的感悟。首联通过“黄花节”和“白雁”两个意象,营造出一种浓厚的节日氛围;颔联则通过“相携”和“长啸”两个动作,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景;颈联中的“呼鸾道”和“朝汉台”则带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感受;末联则通过“羽书飞”和“城角哀”,传达了诗人对于战争和离别的忧虑之情。整体而言,这首诗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既描绘了自然的美景,又表达了诗人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