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丘乾竺来,情思脱祸胎。
去乡十万里,飞锡不尘埋。
宵昼观孰大,无时不常怀。
志立无上等,必欲精神谐。
忽然观身影,影乃与身偕。
若欲离尘垢,将影与身排。
再观世万物,有形必影该。
寻思欲解分,似乎与理乖。
空寂如是说,咸将贝叶开。
论影始太古,至今尚犹猜。
日午难回避,临水见眉腮。
月下偏分晓,愚云似怪哉。
智人果解分,祸胎两忘灾。
或说身裁影,亦曰影身裁。
颠倒论常世,倒颠日日俳。
观倦息意马,劳心猿似豺。
到了难分去,从伊子细差。
闭门终不见,出户倚身牌。
有时定玄机,俯仰何根荄。
祖佛如何定,影子在尘埃。
尔升从尔上,尔降从尔阶。
踌躇从踯躅,穿履亦穿鞋。
反复诚难避,簪花犹插钗。
虚实谁参透,天厨一供斋。
八万四千户,闾阎迩榭台。
鸡犬声无异,庄周化骨骸。
这首诗的翻译是:
天竺僧 - 比丘乾竺来到,情思摆脱祸胎。
去乡十万里,飞锡不尘埋。
夜昼观孰大,无时不常怀。
志立无上等,必欲精神谐。
忽然观身影,影乃与身偕。
若欲离尘垢,将影与身排。
再观世万物,有形必影该。
寻思欲解分,似乎与理乖。
空寂如是说,咸将贝叶开。
论影始太古,至今尚犹猜。
日午难回避,临水见眉腮。
月下偏分晓,愚云似怪哉。
智人果解分,祸胎两忘灾。
或说身裁影,亦曰影身裁。
颠倒论常世,倒颠日日俳。
观倦息意马,劳心猿似豺。
到了难分去,从伊子细差。
闭门终不见,出户倚身牌。
有时定玄机,俯仰何根荄。
祖佛如何定,影子在尘埃。
尔升从尔上,尔降从尔阶。
踌躇从踯躅,穿履亦穿鞋。
反复诚难避,簪花犹插钗。
虚实谁参透,天厨一供斋。
八万四千户,闾阎迩榭台。
鸡犬声无异,庄周化骨骸。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僧人修行的诗,通过对僧人修行过程中的种种经历和感悟,展现了僧人的内心世界和对佛法的领悟。整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充满了哲理和诗意。
“天竺僧”是全诗的主人公,他是一位来到天竺的比丘乾竺,他的心境已经摆脱了红尘俗世的束缚,达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天竺僧”是一个孤独而坚定的修行者,他的心中只有对佛法的执着追求,对于世间的一切都无法干扰他的决心和信念。
“去乡十万里”是诗人对”天竺僧”修行之路的描述,他的修行之路漫长而遥远,需要跨越十万里的距离。”飞锡不尘埋”是他对自己修行成果的肯定,他的修行已经达到了一种境界,即使是飞锡(指僧人行走时的轻快姿态)也不会被尘土所埋没。
“夜昼观孰大”是诗人对”天竺僧”修行过程的描述,他在夜晚和白天都不断地观察和思考。”无时不常怀”是他对自己的修行态度的概括,他无论何时都保持着一颗虔诚的心,时刻准备着迎接佛法的考验。
“志立无上等”、”必欲精神谐”、”忽观身影”等诗句都是诗人对”天竺僧”修行过程中的具体描述,通过这些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天竺僧”的修行过程是多么艰辛和艰难,但他始终坚持着自己对佛法的信念,不断前行。
最后一句”尔升从尔上,尔降从尔阶”是对”天竺僧”修行过程的总结,他的修行之路是从上到下,从高到低,最终达到了一种平和和稳定的状态。这也是一种修行的境界,通过不断的修行,达到内心的平和和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