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江天际来如丝,委蛇下绕孙王祠。
两岸青山如走马,势与江水俱驰下。
疏烟远近见村墟,茅屋竹篱总堪画。
隐士家居溪上村,云烟水石供晨昏。
田园岁入了官赋,足迹不到王侯门。
溪鱼入市充盘餐,啄黍有鸡牢有豚。
论文痛饮醉方已,高朋满座无空樽。
秋风萧萧岁云暮,奔走谁能免公务。
乾坤如许憾身多,何况持家立门户。
写画题诗良独苦,梦魂想像无由睹。
我欲作诗奉明主,挽此高风还淳古,四海苍生悉安堵。

【注】汪茂卿:人名。孙王祠:地名,具体位置不明。

【译文】江面渐起的轻雾好像丝线般飘动着,缓缓环绕在孙王祠的周围。岸边的青山就像奔驰的骏马,与奔腾的江水一起向下游驶去。远处近处的烟雾中隐约可以看到村居,茅屋竹篱都可以用来画画。隐居的士子就住在溪边的村落里,云烟、水石构成了他的家,供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的田园之年已经入官赋税,足迹没有到过王侯门第。溪鱼入市成为盘中餐,啄食黍米,饲养家禽猪牛羊,都是农家生活的场景。文人雅士们痛饮痛歌,醉酒方休,高朋满座,无空樽可置。秋风萧瑟,岁月如流,奔波忙碌的人谁能够不为了公务而劳碌?天地间如此多憾身多事,何况家中持家立门户的责任呢。写画题诗是件苦差事,梦魂中无法实现,我真想作一首诗奉呈明主,希望挽此高风还淳古,四海苍生都能够安居乐业。

【赏析】这首七言绝句描绘了一幅隐士生活的图画。前四句描写了溪山景色,后四句则描写了隐士的日常生活。全诗通过对溪山景色和隐士生活的刻画,表达了诗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之情。

首联“渐江天际来如丝,委蛇下绕孙王祠。”描绘了江面上轻雾缭绕的景象,如同细细的丝线般飘荡着。接着以“两岸青山如走马”为过渡,将视线引向远方的孙王祠。这里用“如走马”来形容青山的动态美,既形象生动又富有诗意。

颔联“两岸青山如走马,势与江水俱驰下。”进一步描绘了山水之间的和谐之美。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青山比作奔腾的骏马,与江水一道共同向下游驶去。这样的描绘既展现了山水的壮丽景象,也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之情。

颈联“疏烟远近见村墟,茅屋竹篱总堪画。”则是对村庄的具体描绘。这里用“疏烟”来形容远处的村庄朦胧而神秘,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同时,通过描绘茅屋竹篱等细节,让人感受到乡村的生活气息和朴素之美。

尾联“田园岁入了官赋,足迹不到王侯门。”则揭示了隐士生活的艰辛与无奈。尽管他的田园之年已经入官赋税,但他却始终未曾踏足过王侯门第的门径,这既是对他清贫生活的写照,也是对其坚守节操的赞美。

最后两句“我欲作诗奉明主,挽此高风还淳古,四海苍生悉安堵。”“我欲作诗”表示诗人有志于抒发内心的感慨和抱负,希望能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挽此高风还淳古”则表明诗人追求高尚的品德和传统的美德,希望能够恢复古代的淳朴风气。“四海苍生悉安堵”则意味着希望天下百姓都能安居乐业,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整首诗通过描绘隐士生活的点滴细节和内心感受,展现了诗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与赞美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