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峰七十二,一一相为通。
峰下结竹龙,云中响楠虫。
相接梁柱飞,各显班倕工。
触首入云清,下界犹丹空。
木难饰阶砌,璠玙雕房栊。
阿阁栖凤凰,仙阙标芙蓉。
金蕙落萧萧,石梁翼飞虹。
珍木集丹地,扶疏罗修桐。
修桐碧玉柯,春阳发萌茸。
紫茎光陆离,绿叶纷青葱。
爱此饮飧食,驻颜游无穷。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游山二首·其二》。
第一句:“灵峰七十二,一一相为通。”
注释:灵峰共有七十二座,每一座都相互连接。
赏析:《游山二首·其二》是李白在游历山中时所写。诗中的“灵峰”指的是山上的高峰,而“一一相为通”则表达了这些山峰之间互相连通、连绵不断的情况。这既展示了自然的壮美,也反映了李白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欣赏。
第二句:“峰下结竹龙,云中响楠虫。”
注释:峰下竹子如同龙一样,在云雾中发出响声,仿佛是楠虫的声音。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将山峰下的竹子与云中的楠虫联系起来,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这种描绘方式不仅富有想象力,还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敏锐观察力和深厚的感情。
第三句:“相接梁柱飞,各显班倕工。”
注释:相连的柱子如同飞翔的梁柱,各自展现了匠人的巧妙技艺。
赏析:这句诗强调了建筑艺术的精巧与独特。通过将柱子比作飞翔的梁柱,诗人表达了对建筑工匠技艺的高度赞赏。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对建筑艺术的深厚情感和独到见解。
第四句:“触首入云清,下界犹丹空。”
注释:触手触及云端清澈透明,下方世界犹如丹霞般美丽。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纯净和神秘。同时,它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独特感悟和深刻理解。
第五句:“木难饰阶砌,璠玙雕房栊。”
注释:用珍贵的木材装饰台阶和门框,显得更加华丽精致。
赏析:这句诗赞美了天然材料的美好和珍贵。通过将珍贵的木材与雕琢精美的门框相对比,诗人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珍视和尊重。这也体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第六句:“阿阁栖凤凰,仙阙标芙蓉。”
注释:阿阁里栖息着凤凰,仙境中点缀着芙蓉花。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一个充满神话色彩的世界。在阿阁中栖息着凤凰,象征着高贵和祥瑞;而在仙境中点缀着芙蓉花,则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这些描写既展现了诗人超凡脱俗的审美情趣,也表达了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第七句:“金蕙落萧萧,石梁翼飞虹。”
注释:飘落的金蕙带着萧瑟之声,横跨的石桥像是飞虹。
赏析:这句诗通过对金蕙和石桥的描绘,营造了一种幽静而神秘的氛围。金蕙的萧瑟之声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变迁和生命的无常;而石桥上的飞虹则给人以希望和力量的象征。这种描绘手法使得整首诗更具诗意和深度。
第八句:“珍木集丹地,扶疏罗修桐。”
注释:珍稀的树木聚集在红色的土地上,茂盛生长。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红色土地象征着肥沃和富饶;而“扶疏罗修桐”则形象地展现了树木茂盛的景象。这些描写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还表达了他对生命活力的深深敬畏。
第九句:“修桐碧玉柯,春阳发萌茸。”
注释:修长的梧桐树枝如碧玉般光滑,春天里新芽萌发。
赏析:这句诗通过对梧桐树的描绘,传达了春天的气息和生机勃勃的景象。修长如碧玉的梧桐树枝象征着坚韧和不屈的品质;而春天里的新芽萌发则预示着新的希望和开始。这种描绘手法使得整首诗更具动感和生命力。
第十句:“紫茎光陆离,绿叶纷青葱。”
注释:紫色的茎上开满花朵,绿叶茂盛且颜色鲜艳。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五彩斑斓的画面。紫色的茎上开满了花朵,为整片山林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而绿叶的茂盛则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这些描写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和敏锐感受力,还表达了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赞美之情。
第十一句:“爱此饮飧食,驻颜游无穷。”
注释:因为喜欢这里的风景,所以我常来此地用餐,享受美食,并在此流连忘返。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美景的喜爱和留恋之情。他不仅喜欢这里的山水风光、美食佳肴,还乐于在其中度过闲暇时光。这种对美景的眷恋和追求体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这也揭示了人们内心深处对于自由、舒适和快乐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