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水下长江,侧目古大别。
岷嶓雍梁道,禹迹重遗辙。
一经秦始皇,再经忽必烈。
山川献功罪,荣辱系往哲。
至今千万秋,犹存楚人舌。
前有沙丘尸,后有燕京血。
【注释】
汉江:指长江。
侧目大别:指站在高山上俯瞰大别山。
岷、嶓(bó):四川一带地名,在今四川西部。雍、梁:指陕西一带的秦岭和华山。道:指道路。
禹迹重遗辙:指大禹治水后留下的车辙。
秦始皇:指始皇,即秦始皇帝嬴政,秦朝的开国皇帝,公元前259—前210年在位。
忽必烈:指元世祖忽必烈,成吉思汗的孙子,于公元1271年建立元朝。
山川献功罪:指自然山川为战争所付出的代价或贡献。
荣辱系往哲:指历史的荣与辱与古代圣贤有关。
沙丘尸:指秦始皇死后埋在沙丘的木制棺材。
燕京血:指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明成祖朱棣被杀,朱棣的亲信大臣黄子澄等人被杀。
【赏析】
《汉江》是南宋诗人汪莘所作。诗分两节,每节四句,共八句。首节四句写汉江之源,次节四句写汉江之经过,最后两句写汉江之影响。全诗用典贴切而不失流畅自然,语言精炼而富有气势,是一首难得的佳作。
首节“汉水下长江,侧目大别”二句,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汉江的发源地和流经地区。汉水发源于陕西南部白水县的马蹄山,向东流入长江。大别山,位于安徽、湖北、河南三省交界处,地势险峻。这两句写出了汉江从山中流出的磅礴之势,以及其流经的地理位置。
第二节“岷、嶓雍、梁道,禹迹重遗辙”二句,描绘了汉江流经陕西一带的壮阔景象。岷山、陇山、华山三座大山耸立在陕西境内,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而黄河也从这里蜿蜒而过。这里所说的“禹迹”,指的是大禹治水时的遗迹,也就是大禹留下的车辙。这两句写出了汉江流经的地理环境,以及大禹治水留下的千古奇观。
最后一节“一经秦始皇,再经忽必烈”二句,回顾了汉江历史上的重要事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下令修建了都城咸阳,并在这里修建了阿房宫、上林苑等宫殿建筑。而忽必烈则是元朝的奠基人之一,他在征服南宋后建立了元朝。这两句写出了汉江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见证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最后一句“山川献功罪,荣辱系往哲”二句,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评价。他认为,山川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它们付出了代价;而历史的好坏则取决于古代贤人的治理和抉择。这一评价既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和历史的敬畏之情,也反映了他对历史变迁的关注和思考。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汉江的描绘和议论,表达了诗人对历史、自然和人类命运的思考和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