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高千古意悠悠,况复风烟是素秋。
同社几人今聚散,暂时胜地且夷犹。
峰回翠岫云光满,夜转银河海气流。
指点家山聊怅望,可堪别袖更牵愁。

【解析】

本诗是诗人在七夕后登粤秀山,为同乡好友留别之作。首联写诗人登高望远,凭栏怀古之情;颔联写诗人感慨同社之人今散聚散的凄凉景象;颈联描绘了诗人眼中的粤秀山胜景;尾联表达作者对友人的眷恋与不舍之情。

【答案】

译文:

我登临高山,俯瞰千古悠悠,何况这风烟迷蒙的素秋更令人心旷神怡。

我们这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现在有的相聚,有的分散,暂时在这胜地徘徊犹豫。

山峰回环,青翠欲滴,云光弥漫,银河倒泻,海气升腾。

指点家乡,聊作怅惘,怎奈离别之际,别袖牵愁。

赏析:

这是一首留别诗。诗人登上粤秀山,凭栏四望,触景生情,感慨万千。诗一开头就点出“凭高”二字,表明诗人要登高而望远的用意。然而他并不直接抒情,而是先写眼前的景色。“凭高”二字,既交代了地点,也暗示了他此时的心情。“况复风烟是素秋”,诗人面对眼前这风烟迷朦、素秋苍然的景象,顿生无限感慨。这里的“风烟”既是实指粤秀山上的自然景物,也暗寓着当时政治形势的变幻莫测;“素秋”则是指诗人内心的感受。“况复”一词,不仅把“风烟”“素秋”联系起来,而且使诗人的感情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接着“同社几人今聚散”一句紧承上文,由景入情,抒发了诗人的感伤之情。在这里,诗人运用了互文手法,把“同社”和“聚散”都放在了句首,突出表达了他对同乡朋友分别的惆怅之感。紧接着“暂时胜地且夷犹”一句又回到写景之中去了。“暂时”二字,表明了诗人对当前的胜景只是一时留恋;“且”字,表现了诗人此时的迟疑不决,似乎还有所顾虑。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抒胸臆,而是通过写景来间接地表达自己的心情。

“峰回”两句,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从粤秀山的四周转向山顶。“峰回”二句写峰峦起伏,翠色欲滴;“夜转”二句写银河倒泻,海气升腾。这两句中,“回”“转”二字用得十分传神。一个“转”字,既写出了银河的流动之状,又写出了海气的升腾之势。诗人在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天河比作了一条巨大的瀑布,把海气比作了一条奔腾不息的江河,形象地描绘出了银河与海气的特点。

“指点”二句,诗人的视线由峰峦转向家山。“指点”二字既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情厚谊,又透露出诗人对当前形势的忧虑不安。“聊怅望”三字既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又流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之意。最后“可堪”二字,既表达了诗人对分别的伤感之情,又透露出诗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之心。

全诗语言朴实自然、清新流畅、含蓄蕴藉,善于捕捉并刻画景物,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