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风从何来,流响度长廊。
静聆怯营魂,潜身归洞房。
兰缸犹未灭,黯淡杳无光。
触物易萦绪,忧来讵有方。
残椸积埃尘,颠倒乱衣裳。
针刺存箧笥,刀尺委巾箱。
高壁留遗挂,香奁卸旧妆。
缄封时一觌,纡回自忖量。
弥恋知无益,弃置复难忘。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主旨和情感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该种题型,首先要读懂原诗的内容和思想情感。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和提示信息进行分析。
五. 赏析:
这首诗是写闺怨的。首句“悲风”二字,点出时令已是秋天,天气萧瑟凄清,秋风阵阵吹来;次句“流响”二字,又点明这秋风吹过长廊,发出凄凉的声响。这两句是说:一阵悲凉的秋风,吹得长廊中一片凄厉的回声。“度长廊”,是说声音在长廊间回旋往复,不绝如缕,仿佛长廊就是声音的通道。“度”字,用得很有力量,把无形之声比作了可以穿越的实体,写出了声音之强。“流响”二字,也写出了声音的绵密连绵,声势之大。这两句诗,既写出了声音,也写出了空间。三、四句紧承上文,描写主人公在长廊中的情景。这两句诗,既写出了主人公内心的惊恐不安,又表现了她不敢出声的情态。“静聆”二字,写出了主人公的小心翼翼;“怯营魂”三字,写出了她的恐惧心理。一个“归”字,更表现出她惊魂未定的心理。“潜身”二字,表明她害怕被人发现,不敢大声喘息。这两句诗,通过主人公的内心活动,写出了她因害怕而不敢出声的情态。五、六两句,写主人公的卧室。“兰缸”二字,说明她的卧室里还点着灯烛,灯光下,她的心情更加沉重。“犹未灭”三个字,表现了她在黑暗中的紧张情绪。“黯淡”二字,表现了她心绪烦乱,神志恍惚。“杳无光”三个字,表现了灯光已熄灭,暗夜已降临,环境愈加阴暗。这时,主人公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和孤独,于是触物生愁,忧来无方。“萦绪”二字,说明她被愁绪缠绕。“讵(jù)有方”四个字,表明她的忧愁无法排遣,无法解脱。这两句诗,通过主人公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写出了她内心的愁苦和无奈。七到八句,写主人公的居室。“残椸”二字,说明她的梳妆台边还积着一些尘埃。“颠倒”二字,表明她整理衣服时很慌乱。“乱衣裳”三个字,说明她凌乱地穿着衣物。这些细节描写,都表现了主人公极度的烦躁不安。九、十两句,写主人公的梳妆台。“针刺”二字,说明她的梳妆台上还留有一些针线之类的物品,而且这些东西还存放在箱底,说明她还在使用。“存箧笥”三个宇,说明这些东西是她平时常用的,现在却闲置不用。“刀尺”两个字表明这些东西是用来裁剪缝纫的。“委巾箱”三个字表明这些东西是放在衣箱里的。这两句诗,既写她平时的生活状况,又表现了她的孤独无聊。十一、十二两句,写主人公的居室的陈设。“高壁”二字,表明她的居室中有一面高高的墙壁。这面墙壁上还挂着一些遗物。“香奁”(jiān),是古代妇女的梳妆用具,这里指镜匣。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高墙上还挂着一些旧日用过的遗物,镜匣已经卸去妆饰。十二、十三两句,写主人公的居室。“缄封时一觌”,是说当时还曾打开过箱子,看过这些东西。“纡(yū)回自忖量”三字,表现了她在打开箱子时的矛盾心情:一方面想打开看看这些遗物,以解闷消愁;另一方面又想紧闭门窗,不让自己看到。这两句诗,既表现了主人公的矛盾心理,又表现了主人公对过去生活的留恋之情。十四、十五两句,写主人公的居室。“弥恋”二字,表明她一直思念着那些遗物。“知(zhī)无益”,表明这些遗物对她来说没有任何用处。“弃置复难忘”,表明这些遗物虽然弃置一旁,但她却永远忘不掉它们。这两句诗,既写了主人公对过去的思念和眷恋,又表现了主人公对现实的不满和失望。全诗从“悲风”“流响”写起,到“高壁”结束,中间连用十一个典故、比喻和形容词,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把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写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