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发横塘,日暮宿渔浦。
清川何悠悠,林木澹回互。
众山春气鲜,远近发烟溆。
鸡鸣过村舍,鸟落荡洲渚。
落日照富阳,潮声散如雨。
兹行涉清境,人事惜多阻。
孤舟抱风疾,薄暮江气苦。
前程问舟人,形胜卧中数。
遥忆越王山,莽莽空怀古。
【注释】
横塘:地名。
渔浦:地名,在今浙江省富阳县境内,因多产鱼而得名。
清川:指富春江。
澹(dàn)回互:水色深绿,交相映照貌。
鲜:鲜明之意。
烟溆:烟雾迷蒙的村落。
鸡鸣:天将亮时发出的声音。
鸟落:傍晚时分乌鸦归巢之状。
夕日:夕阳西下时的景象。
潮声散如雨:《晋书·张翰传》载:“张翰辞官归里,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兹行:此行。
清境:清澈明净的环境。
人事:人世间的是非恩怨等事。
孤舟:小船。
抱风疾:船身迎风而行。
薄暮:傍晚时分。
中数:中流砥柱。
莽莽:广阔无边的样子。
怀古:怀念古代之事。
【赏析】
此诗是诗人自杭州出发,沿富春江而上,至渔浦宿夜,清晨继续前行所作。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情景交融,意境高远。
首句“清晨发横塘”,点题,说明这是从杭州出发的行程。次句“日暮宿渔浦”,点明时间,表明是在旅途之中。“横塘”和“渔浦”均为地名,前者位于杭州市西南,后者在浙江省富阳市境内。“放舟”即乘船行进。“宿渔浦”意谓在此地过夜,次日再启程。
第三联“清川何悠悠,林木澹回互”。“何悠悠”三字,一语双关,既形容江水流动的平缓悠长,也暗喻诗人内心的平静与闲适,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前途的忧虑和迷茫。“林木澹回互”则进一步描绘了一幅山水画卷,山峦叠嶂,林木苍翠,水色澄碧,相互映衬,构成一幅和谐美好的自然风光图。
第四联“众山春气鲜,远近发烟溆”。这两句诗通过“众山”、“春气”、“烟溆”等关键词,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春天山间的美景:群山环绕,生机勃勃,仿佛被春风拂过的大地;远处的村庄被袅袅炊烟笼罩住,显得朦胧而美丽。这里的“鲜”字,不仅写出春山的鲜活灵动,更表现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第五联“鸡鸣过村舍,鸟落荡洲渚”。这两句诗以“鸡鸣”和“鸟落”为引子,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和谐的画面:清晨时分,鸟儿们纷纷飞回各自的窝巢,而村里的人们在鸡鸣声中起床劳作;江面上波光粼粼,洲渚上的草木倒映其中,显得分外清晰。这些描写都充满了生活气息和诗意韵味。
第六联“落日照富阳,潮声散如雨”。诗人继续描绘着眼前的景象:夕阳西下的余晖映照着富阳城,江边的潮水随着波浪起伏拍打着堤岸,发出阵阵轰鸣声。这里的“散如雨”用夸张的手法形容潮水声之大,既表现了大自然的宏伟壮观,也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喜悦和豪迈。
第七联“兹行涉清境,人事惜多阻”。诗人感叹自己的行程虽然顺利,但沿途却多次遭遇阻碍,不得不停下来歇息。这里的“人事”指的是旅途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挫折。然而,尽管遭遇了这么多困难,诗人并未因此而放弃或沮丧,而是依然坚定地前行着,心中始终怀揣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第八联“孤舟抱风疾,薄暮江气苦”。诗人再次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一艘小船在江面上迎风破浪前行,周围的风景如画般美丽动人;而在薄暮时分的江面上,雾气弥漫,给人一种神秘而又宁静的感觉。这里的“抱风疾”和“薄暮江气苦”都是用来形容诗人心境的变化:一方面,他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与和谐;另一方面,他也面临着人生的困境和挑战。然而,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他都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追求。
第九联“前程问舟人,形胜卧中数”。“前程”指的是前面的路程还有多远;“问舟人”则是向船夫打听前方的情况;“形胜”指的是地形地势的优势;“卧中数”则是指在心里默默地计算距离。这里的“问舟人”和“形胜卧中数”都是表达诗人内心的感慨和思考:一方面,他渴望了解前方的具体情况以便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行程;另一方面,他也意识到了自己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克服。然而,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和挫折,他都没有放弃过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第十联“遥忆越王山,莽莽空怀古”。最后一句“遥忆越王山”,诗人回忆起历史上著名的越王勾践的故事来寄托自己的情感:越王勾践曾经遭受过屈辱和磨难但在最终成功复国之后成为了一代明君;而如今自己虽然身处困境但仍心怀壮志和信心不屈不挠地向前进取正是继承了越王的精神。这里的“莽莽空怀古”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过去经历的回忆以及对未来的期望和展望:尽管自己已经走过了许多地方但仍然有许多值得回忆的地方等待着自己去探索和发现;同时他也坚信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