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曾三到,东林始一游。
匡庐不改色,莲社已成丘。
山雨千溪涨,松风六月秋。
奇观恐难再,诗为野僧留。

【注释】

游东林寺:游历东林寺。东林寺,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境内。

天竺:指佛教圣地印度,此处借称天台山。唐宋时,天台山又称天竺山。

匡庐:指庐山。因周匡公(匡俗)在此隐居而得名。

莲社:相传晋代僧人慧远结社于庐山莲花峰下,后人以“莲社”名其地,简称“莲社”。

丘:土堆或小山包。

山雨千溪涨:指山间雨量充沛,导致河流暴涨。

松风六月秋:指松林中风过松涛阵阵,如同秋风一般,给人一种凉爽的感觉。

奇观恐难再,诗为野僧留:表示对这次游览的珍贵回忆,并以此诗句赠与随行的野僧。

【赏析】

这是一首纪游诗。诗人在游历东林寺时写下的诗篇,表达了他对这次游览的珍贵回忆,并以此诗句赠与随行的野僧。全诗以时间为线索,从游历开始到结束,逐句逐节地描绘了这次游玩的场景和感受。

首联“天竺曾三到,东林始一游”,写诗人曾经多次游览过天竺山,但这次却是第一次来到东林寺。这里的“天竺”和“东林”指的是不同的地点,分别代表佛教圣地印度和中国江西省的庐山。通过对比两次游览的经历,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这次新发现的美景的兴奋和期待。这一首联也暗示了这首诗的主题是关于探索和发现。

颔联“匡庐不改色,莲社已成丘”,则直接点明了主题。这里的“匡庐”指的是庐山,而“莲社”则是佛教徒聚集的地方。诗人通过这两个词汇,表达了他对庐山和佛教文化的新发现和领悟。同时,这两句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观察和感悟。

颈联“山雨千溪涨,松风六月秋”,进一步描绘了游历过程中的自然景观和感受。诗人通过生动的画面,让人仿佛看到了雨后的山谷、松林中的风声以及秋天的气息。这两句不仅展现了景色的美丽,也表达了诗人的情感体验。

尾联“奇观恐难再,诗为野僧留”,则表达了诗人对这次游览的珍贵回忆和对未来的期待。他认为这次经历是如此独特且难忘,以至于难以再次遇到这样的美景和机会。因此他选择用诗歌来记录这次经历,并将其留给陪伴他的野僧。

整首诗以时间为线索,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情感的体验,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文化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同时,它也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强调了人类应该珍惜自然、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