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空负月临奎,文学何曾遂昔期。
柳子未成非国语,匡衡徒患作人师。
探珠赤水欣同调,结屋青萝得所依。
泉石要为中世托,姓名岂料九重知。
东西御馔尝分赐,出入天门更不疑。
虎籞秋严威闪闪,龙楼日转影祁祁。
年华自觉随流水,造化谁言类小儿。
别梦屡形分讲席,归田一似旧游时。
常随采药衣沾雾,几度寻花屦带泥。
投老幸知同臭味,此生端不慕轻肥。
芳筵夜秩杯行数,绛烛春融客醉迟。
一代耆英都在坐,百年文献欲还谁。
独怜邺下支离叟,莫斗长安绝妙辞。
赖有西风吹酒醒,搔头向月谩赓诗。

【注释】

我生空负月临奎,文学何曾遂昔期。

“月临奎”为“月临高台”,指京城长安,即作者的故乡。“月临高台”暗喻作者怀才不遇。“文学”是作者在朝为官时的官职,“未遂昔期”意指不能如愿以偿。

柳子未成非国语,匡衡徒患作人师。

“柳子”是唐宋时期著名学者、文学家柳宗元,因被排挤出京而流放于柳州(今广西柳州市)。“匡衡”是西汉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曾经担任过太子少傅,后因病免职,在家闲居,过着贫苦的生活。“非国语”是指柳宗元和匡衡都没有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都曾遭受贬谪之苦。“作人师”意指匡衡只能成为他人的老师,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

探珠赤水欣同调,结屋青萝得所依。

“探珠赤水”是指作者到赤水一带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结屋青萝”意指南宋时期诗人陆游曾在山中建房居住,过着隐居生活。“得所依”意指作者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泉石要为中世托,姓名岂料九重知。

“泉石”在这里指的是自然景观,意指作者希望能够在大自然中得到慰藉。“九重”意指天子,皇帝。“姓名岂料九重知”意指作者没有想到自己的名字竟然能够传颂千古。

东西御馔尝分赐,出入天门更不疑。

“东西御馔”是指皇宫里的御膳,意指作者曾经受到过皇帝的赏识。“出入天门”意指皇帝亲自授予官职,让作者担任朝廷官员,这在当时是非常荣耀的事情。“更不疑”意指作者得到了皇帝的信任和重用。

虎籞秋严威闪闪,龙楼日转影祁祁。

“虎籞”是古时候的一种武器,用来驱赶野兽和盗贼。“秋严”意指秋天的寒冷。“威闪闪”意指威风凛凛,气势逼人。“龙楼日转影祁祁”意指龙楼宫殿中的太阳缓缓移动,影子也随着太阳的变化而变化,这里暗示了皇帝对作者的宠信和信任。

年华自觉随流水,造化谁言类小儿。

“年华”是指时光和岁月。“自感”意指作者感到时光匆匆流逝,自己却无能为力。“造物”是指自然界的力量。“类小儿”意指自然界的力量比小孩子还要强大。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世事无常和人生短暂的感慨。

别梦屡形分讲席,归田一似旧游时。

“分讲席”是指讲课的时候,分座而坐。“归田”是指回到家乡务农。“旧游时”意指回到家乡后与老朋友相聚的时光。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回到故乡后与朋友相聚的愉悦之情。

常随采药衣沾雾,几度寻花屦带泥。

“采药”是指采集草药,意指作者曾经跟随道士或僧人学习过医术,以求长生不老。“沾雾”意指身上沾满了云雾,形容行走江湖的艰辛。“寻花履带泥”意指为了寻找美丽的花朵,作者不惜跋山涉水,甚至踩着泥土前进。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追求知识和真理的执着与坚定。

投老幸知同臭味,此生端不慕轻肥。

“投老”是指晚年,意指作者已经年老体衰。“幸”字在这里是庆幸的意思。“同臭味”意指与作者志趣相投的人不多见,作者庆幸自己能够找到这样的知己。“端不慕轻肥”意指作者不愿意追求奢华富贵的生活方式。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芳筵夜秩杯行数,绛烛春融客醉迟。

“芳筵夜秩”是指夜晚举行的宴会,意指宴会的气氛热闹而优雅。“杯行数”意指喝酒喝得很多。“绛烛春融客醉迟”意指宴会上的氛围温馨宜人,客人陶醉其中,久久不愿离去。这句话描绘了一幅宴会上欢声笑语、宾主尽欢的景象。

一代耆英都在坐,百年文献欲还谁。

“耆英”是指年长且有成就的人的群体。“都在坐”意指所有人都在场,共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百年文献”意指历经百年的历史和文化传承。“欲还谁”意指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将会传给谁呢?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文化遗产传承的担忧和期待。

独怜邺下支离叟,莫斗长安绝妙辞。

“邺下”是指古代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这里是作者曾经居住过的地方。“支离叟”意指身体残疾的老人。“莫斗”意指不要相互争斗,意指不要因为争夺文化成果而伤害彼此的感情。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对于文化保护的呼吁。

赖有西风吹酒醒,搔头向月谩赓诗。

“西风”是指秋风,意指西风可以吹散酒气,帮助作者清醒头脑。“搔头向月谩赓诗”意指作者趁着酒意在月光下随意吟诵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这句话描绘了一幅饮酒赏月、挥洒自如的文人形象。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酬答之作,是郑奉常宴集所作七律,其内容主要是抒发诗人对于友情的珍视、对于才华的自豪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分体现了诗人的个性和才华。

首联两句以“文学”“文章”为主题,表达了对文学事业的追求和向往。颔联两句通过对比手法,将柳宗元与匡衡的命运进行了比较,既展现了他们各自的才华,又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他们的不同评价。颈联两句则以赞美自然的美景为主,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珍惜。

尾联两句则通过抒情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命运的关注和担忧。整首诗既有豪迈的气概,又有深沉的忧思;既有对友人的赞美,又有对历史的回顾;既有对现实的反思,又有对未来的期望。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得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